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直面社區治理短板 打造高品質社區生活
——南京市建鄴區創新社區治理和服務紀實

時間:2018-07-13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張玉琢 馮 佳

如何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多的新需求,足不出社區就能求有所應?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在盤活資源上動心思,打好現有手中牌,激發街道、社區社會力量,吸引居民自治共建美好社區。

自申報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3年來,南京市建鄴區委、區政府以體制改革為突破,以機制優化為基礎,以“推進社區減負增效、提升社區治理能力”為主題,圍繞“現代社區向上攀登、民生服務向下扎根”主線,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始終保持改革創新的延續性、整體性和系統性,逐步完善了新時代黨建統領現代社區治理創新建鄴方案。3年間建鄴區街道、社區、居民似乎都變了。

社區減負:厘清職責邊界

“以前什么章都找社區蓋,上面什么文件、事項都讓社區做,社區十多人都顯得不夠用。有怨但不敢說,依據不足啊?!鄙持藿值乐谐巧鐓^黨委書記孫連娟說起改革前的社區很是無奈。

現在,“建鄴社區有權拒絕‘非清單’事務。”南京市建鄴區副區長楊晨堅定地表態。當地街道層面在全省率先剝離經濟職能,全面收回社區行政事務辦理職能。社區層面取消25項任務、48類評比、42個機構、72項臺賬,整合20個社區網絡平臺。明明白白的“服務清單”使社區權責邊界得以厘清。政府部門要派任務給社區,必須在“服務清單”里找項目;經費不能到位,社區則有權拒絕。

3年來,建鄴區在街道、社區職能轉變和體制機制改革上可謂大刀闊斧。實現了街道去經濟化、社區去行政化、網格去中心化的新時代社會治理改革。

“街道沒有經濟職能,社區沒有行政事務,這樣的變化就要求我們做優街道、做強社區、做實網格,街道要全心全意優化公共服務和管理,社區要更好地發揮服務和自治功能。網格員要轉變條線社工身份,下沉居民家庭,與居民零距離接觸,及時了解居民需求,制訂相應服務,改變社區與居民信息不對稱,社區服務與居民需求相矛盾的情況。”建鄴區民政局局長劉天鵬說。

因為職能的改變,街道和社區的運行機制和組織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社區機構變成“三委一中心”(即社區黨委、居委會、綜治委,社區事務服務中心),形成了黨委統攬全局、居委會回歸自治、綜治委牽頭治理、社區事務服務中心專注服務的現代社區運行機制。

社會參與:提升社會組織數量和質量

社區治理體制改革,讓興隆街道奧體社區的很多居民紛紛感慨:“長長的辦事窗口變成小小的咨詢臺”“社區活動室多了,社區活動多了,各種小團體也多了”“社區更有人氣,生活更充實”“以前不認識的人都認識了,鄰里關系更融洽了”。

孫連娟說:“通過這幾年社區治理創新,社區黨委、居委會充分發揮網格員作用,注重挖掘居民領袖、黨員先鋒,在社區層面成立社會組織聯合會,培育了26家社區社會組織。通過各種各樣的團體活動、開展社區治理微項目評比,調動了全社區2.5萬居民參與到社區活動中,居民也因為這些項目、活動提高了生活質量。所以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也成為這場社區治理改革的受益者之一。”

據了解,建鄴區“十二五”期間,資助60余家社會組織實施100余個公益項目。但從2016年開始,建鄴區每年投入600萬元用于購買社會組織養老、未成年人保護、社會組織評估服務等。社會組織發展如雨后春筍般快速增長,目前全區共有社會組織736家。

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離不開黨委、政府的支持,建鄴區始終把大力培育社會組織作為現代社區治理的重要內容和當務之急來抓。在登記注冊上,簡化登記程序,放寬登記條件,縮短登記時限。在政策扶持上,陸續出臺促進社會組織發展等文件,在場地使用、資金扶持、設施配備等方面對社會組織給予支持。在平臺搭建上,在全區所有街道實現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全覆蓋,引進樞紐型社會組織承接中心日常運作。創新年檢方式、簡化年檢手續、實施分類年檢、提高年檢效率。扎實推進社會組織評估,對所有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全部納入評估范疇,2016年社會組織評估率達66.8%,位居全市首位。通過不懈努力,社會組織在整合服務資源、參與社區建設、豐富社區文化、促進和諧發展等方面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有力推動了現代社區自治、法治、德治。

居民自治:實現從“配合政府”到 “當家做主”的轉變

社區治理的難點、矛盾焦點一般多在老舊小區。文體社區就是一個典型的難點社區。

小區建于上個世紀80年代,老年人口占社區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老人帶小孩以及困境家庭兒童很多。小區居民多為低收入群體,沒有物業公司進駐,完全依靠居民自我管理。

居民不花錢,沒人定期清掃,常有居民因為樓道臟亂差投訴社區、投訴鄰居,矛盾不斷。而社區在進行清理后,很快又被居民弄臟。

怎么解決?政府出資購買社會組織惠仁的專業服務,幫助老小區實現自治。社會組織負責營造社區樓道衛生自我管理文化。社區召開議事會議,形成樓道自管方案,并成立“樓道衛生監督小組”,每次評比前5名的單元樓道榮獲社區“樓道之星”稱號,并給予每戶一定的物質獎勵。

社區還選舉了一批議事代表和決議會代表,制定“蘿卜十三條”議事規則,解決了“想參與、不知如何參與”的問題。如今,這個曾經麻煩多多的老小區真正實現了從“配合政府”到“當家做主”的意識轉變。

實驗區創建以來,建鄴區居民自治能力快速提高。他們深入開展了以“居民會議、議事協商、民主聽證”為主要形式的民主決策實踐,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實踐,以“居務公開、民主評議”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實踐,通過問卷調查、完善機制、社會參與等手段,深入細致梳理和積極回應民意訴求,推進社區回歸自治服務,增強社區居民自治水平。總結推廣一批社區工作法、社區精神、社區協商、社區公約、小巷總理承諾等創新做法。

社工轉型:全科社工實行績效考核

2017年初,建鄴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帶隊,歷時半年時間調研,形成了《建鄴區關于深化社區網格化服務治理的工作意見》1+4系列文件。目前按照“一張網、五統一”的總布局,構建了全時空布局、全要素匯集、全方位保障、全過程覆蓋的基層社會治理服務“一張網”,將組織、綜治、公安、民政、司法行政、人社、環境保護、城市建設、市場監督管理、文化、衛計、安監、消防、綜合執法等14個部門有關職能依據社區準入事項審批要求全部納入網格,并將全區800多名社工全員編入網格,實行AB崗一日雙巡邏。

“三委一中心”和1+4系列文件出臺后,各條線的社區工作者都變成了全科網格員,網格員全部進網格,提供社區事務代辦、咨詢服務,負責政策宣傳,信息的發現、上報、跟進問題的解決,加強與社會組織的溝通與合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將部分公共管理和服務交給專業的社會組織承擔。建鄴區民政局副局長蔣國富說:“這是區政府對網格員的定位,也是建鄴區社工改革的方向?!?/span>

建鄴區打破條線管理,改變社工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局面,對所有社區及網格員實行績效考核,增設了績效工資。其中社工薪酬的40%為績效工資,七成為季度績效,三成為年度績效。由街道委托第三方測評,根據測評分數,評出社工季度等級;年底在此基礎上,再評出相應年度等級,體現“多勞多得”。

三年來,區級部門和街道處理12345訴求工單4000余條,社區處理問題工單2.3萬余條,協調處理居民投訴6500余條,處置結案率達98%以上,滿意率達到98%以上。

完善服務要素體系:搭建社區精準服務平臺

今年是建鄴區“對標奮進年”,也是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驗收之年,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篇章中描繪的未來五年城鄉社區治理的發展藍圖,建鄴區不斷夯實服務基礎,完善社區服務要素體系,以使社區治理的現代化與國際化中心城區更匹配。

建鄴區整合了社區智慧服務平臺,啟動了社區信息化平臺整合升級,分別研發了社區門戶網站、“建鄴社區”微信公眾號、“我﹢掌上網格”“我﹢志愿銀行”“我﹢社區”等系統,打造居民群眾喜愛的社區味道、社區營地。將社區服務對象的基礎信息,統一納入市智慧社區綜合應用數據庫。

近年來,建鄴區財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萬元的資金專門用于社區的各項基礎建設,實施民生服務項目近500個;每年每個社區為民服務專項資金都有20萬-30萬元、管理服務經費有20萬-25萬元用于各項民生服務,無物管老舊小區社區再另外追加50%的為民服務專項資金。創新建設的現代社區綜合體,讓居民不出社區即可享受多元化、個性化的社區公共民生服務。

在創新實踐過程中,建鄴區還充分借助外部專家力量,聯合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專家在全省率先創造性地成立了“現代社區研究院”,建立了基層黨建與社區治理培訓基地,推動了江蘇省社區發展促進會建鄴工作委員會的落地。

通過多年實踐,建鄴區按照“頂層設計、整體布局、先試先行、梯次推進”的實施原則,建立“社區減負增效”的制度框架,優化社區治理結構,建立社區良善治理的長效機制,形成“自治鮮明、主體多元、居民認同”的治理格局。社區治理成效顯著,社區文化更具品位,社區品質更富韻味,公眾安全感和幸福指數調查連年名列南京前列,實現了省和諧社區示范街道全覆蓋,邁進了現代社區治理的新時代。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7.13)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