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婷婷
如何讓老人可以幸福地安度晚年?
如何讓社區群眾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如何讓困境兒童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
…………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吉林省確定新時代民政事業發展“535”工作思路——全面實施幸福養老、幸福幫扶、幸福便民、幸福公益、幸福社區建設“五大民政幸福工程”,不斷推動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民政基層基礎工作、服務國防和軍隊建設能力“三個有力提升”,全力推進民政法治化、標準化、社會化、信息化、專業化“五化統籌”。
第十三次全國民政工作會議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在提升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推進養老服務業協調發展、加強城鄉社區和基層民主建設等方面,吉林譜寫出了濃墨重彩的新華章。對幸福的追求,成為新時代吉林民政工作不變的主旋律,定位了民政人負愛前行的奮斗使命。
垂暮不離親,養老不離家
“通過云服務平臺把整個地區的1000余家服務機構連接到一起,老人只要有需求一鍵呼叫到服務中心,可以提供300余類助殘、助疾、助浴、助醫等服務。”通化市民政局副局長李永祥跟記者娓娓道來。
2018年,通化市成為國家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進一步健全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如何讓居家養老成就“幸福晚年”?吉林民政人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全省連續將“建設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鼓勵社會力量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和重點工作任務。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的情況下,自2015年起省級財政用于支持養老服務發展資金,由原來的每年5000萬元增加至1億元,其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補貼3000萬元,增長3.1倍。每年用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省級福彩公益金,占支持養老服務業資金總額的40%以上。目前,已經形成了委托運營、延伸服務、資源共享3種居家養老服務模式,這一經驗引起了全國的關注。
在社區層面,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建設日間照料中心1416個,實現全省覆蓋,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文體娛樂、健康指導、助餐服務等,打造老年人家門口的“服務管家”;在街道層面,建成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56個,強化其短期托養、康復護理、技能培訓等功能,打造區域性養老服務平臺;在區級層面,成立養老服務指導中心,承擔政策落實、監督管理、業務指導等職能,打造轄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指揮樞紐。
居家養老服務的本質是社會服務。因此,吉林省多措并舉,激發社會活力,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主體作用。目前,共有637個城市社區依托社會力量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占全省城市社區總數的45%。同時,支持社會力量建設或運營社區養老設施,按照建設面積,分別給予社區日間照料中心5萬至10萬元、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30萬至50萬元資助。根據老人的實際需求,優先建立貧困居家失能老人護理補貼制度,按照每人每年1200元的標準,為3萬名居家失能老人購買護理服務。支持社會力量運用互聯網等技術手段開展養老服務,4個市(州)、19個縣(市)建設的居家服務網絡平臺交由社會組織管理,實現老年人需求與服務供給的有效對接,讓居家老人通過一個按鍵、一個電話就能享受便捷優質的服務。
協商大事小情,尋找社區的“幸福密碼”
以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譚竹青、“時代楷模”吳亞琴、全國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路亞蘭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社區干部弘揚了譚竹青精神,活躍在全省11262個城鄉社區中,成為了群眾的好榜樣,黨委政府的好助手。
社區的衛生怎么搞?小區的車位怎么管?破損的路面怎么修?為此,吉林省積極開展社區民主協商,社區大事小情通過民主協商來解決。長春市寬城區新發街道把每月10日確定為“民情懇談日”,定期組織社區居民圍繞小區物業管理、水電氣供應等問題聽取居民意見,協商解決民生難點問題;吉林市豐滿區江南街道把每月20日確定為“百姓牢騷日”,解決了小區綠化、路面修整、垃圾清理等諸多實際問題;還有些街道、社區通過開通微信公眾平臺、社區微博、民生空間網站等方式,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有效激發了廣大群眾的參與熱情。
早在2014年5月,吉林省便制定下發了《關于做好基層民主協商工作的通知》,為基層開展協商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全省60個縣(市、區)全部制定了“社區(村)協商目錄”,普遍將涉及發展規劃、管理監督、重大事項決策、基層組織換屆選舉,以及涉及基層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保障、權益維護、環境治理、行業服務等熱點敏感問題全部納入城鄉社區協商范疇,并結合工作實際逐步充實完善。
社區文化引領幸福社區生活。為滿足社區居民文化生活需求,吉林省深入推進“幸福學堂”建設,建成1200個“社區閱讀空間(課堂)”,打造“十分鐘百姓閱讀圈”;在省電視臺開設“幸福學堂”欄目,通過線上節目與線下活動的有機結合,營造全民共建幸福社區、全民共享幸福成果的濃厚氛圍。全省首屆幸福杯社區風采秀活動得到了全省廣大社區居民熱情參與,2018年舉辦了5場幸福杯社區風采秀活動,在社區掀起文化活動高潮。省老年書畫研究會、東北師范大學、省乒乓球協會、長春飛奧乒乓球俱樂部、九臺農村商業銀行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支持幸福社區建設。
智慧社區改變居民生活。為此,吉林省實施了“互聯網+社區”行動計劃,加快互聯網與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運用社區論壇、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引導社區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參與公共事務、開展協商活動、組織鄰里互助,探索網絡化社區治理和服務新模式。加快推進設施智能、服務便捷、管理精細、環境宜居的智慧社區建設,積極開發智慧社區信息系統,發揮智慧社區移動客戶端作用,實現服務項目、資源和信息的多平臺交互和多終端同步。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