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婷 通訊員 趙文利 姬松蒲 李君研
全國第二批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創建啟動以來,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北京市西城區,如何服務保障好區域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探索首都特色養老服務模式?近日,西城區副區長、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領導小組副組長郁治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記者:本次改革試點進程中,西城區的改革初心是什么?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排頭兵”,西城改革試點有何特殊的意義?
郁治:西城區是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國家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服務保障好首都功能核心區,是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賦予西城的首要政治任務。而高樓林立、寸土寸金的西城區,還是一個“老”城區,戶籍老年人口達39.1萬,占全區戶籍總人口的27.1%,8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8.7萬,高齡化、空巢化十分顯著,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逐漸顯露。在此背景下,我們著力突破首都功能核心區養老服務瓶頸,強化居家養老的核心地位,補齊短板、適度普惠、提質增效,著力打造“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服務為支撐、互聯網為平臺、政策為保障”的養老服務格局。
第二批改革試點的創建給西城區帶來了新的動能和機遇。我們以改革試點為突破口和著力點,切實提升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水平,勠力實現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人群精準定位、服務需求及時發現、服務項目分類豐富、服務供給標準規范、服務隊伍品牌連鎖、服務資源多元多方、服務選擇方便快捷、服務應對積極前瞻的改革目標,逐步探索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積極老齡化步調相協調的首都養老服務新格局。西城區的探索,或許能對全國其他地區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提供借鑒。
記者:在第二批28個改革試點城市中,西城區有哪些優質資源和便利條件,如何實現養老服務資源效益最大化?
郁治:西城區的社會公共資源相對還是豐富的,這些資源為區域養老服務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以區域經濟為例,僅2018年前三季度,西城區地區生產總值達3233.2億元,同比增長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經濟保持了穩中有進的健康態勢,這為養老改革試點工作打好了“地基”。試點階段,除中央配套資金外,市、區兩級財政累計投入2.256億元支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項目,其中,市級投入資金1.091億元,區級投入資金1.165億元,撬動比例約為1∶10。
西城區醫療資源也十分豐富,為“老有所醫”夯實了基礎。區內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共有714家,其中,區屬三級醫院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82個。廣外醫院、市第二醫院為老年病醫院;宣武中醫醫院、護國寺中醫醫院等三級醫院設立老年病科,開設老年專病門診;復興醫院、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全市首批“臨終關懷”試點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服務站均開展老年健康管理工作。今年區屬醫院總診療307萬人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總診療315.97萬人次,老年患者比例達85%以上。此外,全區還建立了264個居家醫生服務團隊,與有需求的老年人簽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協議書”,共簽訂協議書24.3萬份,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29.9萬個。
駐區中央單位集聚,是西城區最為突出的特色之一,轄區內共有中央單位1852家(其中副部級以上中央單位達120家),包括機關及事業單位654家、中央企業664家、金融機構94家、其他社會團體440家。中央單位資產達到57萬億元,占全區資產總量的88%,占全市央產總量的75%以上。駐區中央單位為區域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提供了豐富的政務、智力、產業、科技等資源,我們與駐區中央單位積極溝通聯絡,梳理出可用于養老服務的公共服務設施,無償用于養老服務驛站建設。截至目前,建成養老服務設施3處;48家中央單位為老年人開放活動場地;10家中央單位專門針對老年人開展便民服務;13家中央單位以后勤食堂為依托,向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務。
記者:西城區的改革試點已步入“深水區”,在一些關鍵環節率先取得了突破,開辟了新的路徑。請介紹下這方面的情況。
郁治:首先,我們完善升級了失能老年人居家照護服務模式。西城區早在2016年就印發了《中重度失能老年人居家照護服務補貼暫行辦法》,在全國率先開展中重度失能老年人居家照護服務試點。在試點中,我們全面優化失能照護服務,確保政策精準實施,最終形成“需求評估-上門服務-標準指導-市場運行-資金監管”的閉環運行模式,提升老年人獲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我們不遺余力地推進“醫養融合”。區衛健委、民政局緊密合作,充分發揮區域“緊密型醫聯體”的資源優勢,在全市率先探索中西醫并重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持續推進護國寺中醫醫院、宣武中醫醫院中醫藥服務與養老服務的有效融合。目前,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設置率達到100%,提供中醫藥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站達到100%,社區中醫專家巡診也達到了100%,夯實了健康老齡化基礎。同時,我們建立了健康管理中心,探索老年人健康評估評價體系,最終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基本標準和服務規范;組建了醫養結合專家團隊,對服務質量管控、體系建設、人才培養和考核資質認證等給予技術指導。
第三,搭建區域老年人在家安老的防護網。西城區在全市率先試點高齡獨居老年人居家巡視探訪服務制度,通過定期電話問候和上門巡視,對老人的健康狀況、衛生環境、居住環境等5個方面、25小項內容深入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可以形成五個安全級別,級別越高,就代表老年人的安全度越低,發生危險的可能性越大。巡視人員依據老年人的安全級別,按照相應程序提出解決方案,防止危險發生。
第四,率先將探索建立臨終關懷家庭病床作為重點工作,并建立居家和社區臨終關懷服務標準。試點中,我們選取了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晚期癌癥患者為重點,以疼痛控制為前提,以提供舒適護理為保障,以醫療轉介為補充,為老年人和家屬提供入戶評估、建立檔案、止痛藥合理使用、家庭護理指導、舒適護理等服務,同時,進一步推進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安寧療護病房建設,以臨終老年人和家屬為中心,以多學科協作模式開展服務,幫助老年人有尊嚴地跨越生命的終點。
我們深知,改革沒有休止符。西城區現有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基礎越來越穩固,也意味著,每前進一步都將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努力。未來,將著眼于服務模式創新、服務內容拓展、機制體制革新,讓老年人在西城生活更幸福、更有尊嚴。
記者:2019年是西城區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的關鍵一年,西城區將如何推動試點工作高質量發展?
郁治:2019年,我們將繼續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發揮好“統籌協調、宣傳發動、服務保障、培育監管”的職能,建立完善政府責任清單,圍繞老年人的需求和期待,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移,更新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方法,不斷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我們要拿出決勝的信心和勇氣,繼續優化養老基礎設施體系、為老醫療健康服務體系、為老服務政策保障體系,科學謀劃制定符合首都核心功能區定位的養老服務中長期規劃,深入開展“央地一體化”養老模式探索,不斷打造“適老”宜居空間,開展老年文化、體育、健身活動,提供“全老年周期”的社會化服務,增強為老服務供給能力,不斷豐富為老服務內容,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提升為老服務管理水平,全力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良好社會環境,探索打造以文化養老為核心,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日間照料、鄰里互助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政策保障為支撐的家庭、社區、機構“三位一體、一網多站”的特色養老服務體系。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