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決戰貧困 民政擔當 ——來自革命老區湖南省石門縣的報道

時間:2019-05-2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王 銘 通訊員 龔 理

  湘鄂邊陲的石門縣,是革命老區縣、國家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縣。境內壺瓶山,高處入云端,被稱為“湖南屋脊”。近年來,石門縣將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堅持精準托底、凝聚力量、平衡發展,努力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據統計,2014年,石門縣有122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724戶、82300人,貧困發生率14.4%;到2018年6月,貧困發生率減至0.9%,群眾認可度高達96.48%。2018年8月,湖南省政府批復同意石門縣脫貧摘帽。累累戰果背后,離不開民政部門這支脫貧攻堅的主力軍。

  “民政人有擔當有韌性、有情懷有愛心。”石門縣民政局局長林華說,只有堅持奮戰脫貧一線、立足攻堅現場,凝聚優勢力量催動發展蝶變,以優質、高效的服務方式為兜底保障工作保駕護航,才能為群眾解決實實在在的困難。

  精準托底 構筑堅實屏障

  民政參與脫貧攻堅要打政策組合拳,用數量足、種類多、效率高的政策體系,構筑防范和化解群眾難題的堅實屏障,做到既打基礎,更利長遠。石門縣有兜底保障對象8059人,除了做到精準兜底、陽光救助以外,更注重兜底保障的質量提升、持續優化。

  寶峰街道建檔立卡貧困戶楊振華患骨髓炎,治療總費用8.44萬元,基本醫療和大病保險報銷1.88萬元,自付費用6.56萬元。“報銷少、自付多”讓不少家庭困頓不堪,石門縣出臺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政策,規定自付費用超過2萬元至5萬元的困難家庭予以救助1000元至5000元;超過5萬元的救助1萬元;超過10萬元救助2萬元,切實減輕了貧困人口的就醫負擔。

  “保外有保”。近兩年來,石 門 縣 籌 措 617 萬 元 為 城鄉低保對象購買城鄉低保補充保險,為特困供養人員購買照料護理保險,3000 多個低保對象和特困供養人員從中受益。目前,石門縣基本醫療、大病保險、商業保險(特惠保)、民政醫療救助全部納入“一站式”結算系統,建檔立卡貧困患者只要在結算窗口出示身份證,對應優惠政策就可以一次性報銷。

  推行“先救助,后手續”,將臨時救助審批權限直接下放鄉鎮,按照極其困難、急救需求、自身無力等情況啟動即時救助,實現了“求”與“助”零距離。同時,每年整合資金(含物資)1000多萬元,在六一、八一、重陽節、春節等節日期間,對全縣各類困難群體進行走訪慰問、有效幫扶,確保民政救助政策惠及每一位困難群眾。

  走出會場到現場,放下本子問實情。為了做好兜底保障鞏固提升,石門民政已將“簡單兜底”向“人文關懷”轉變。民政局的工作人員肖忠英說:“我們多一事,困難群眾就多一份溫暖;我們多跑腿,困難群眾就少一份煩惱。”

  走心用腦 聚心聚智聚力

  石門民政凝聚脫貧攻堅的優勢力量,奮戰脫貧一線、立足攻堅現場,走心、用腦將工作聚焦到細枝末節,讓大山里的困難群眾換了新顏。

  脫貧攻堅講方法、有溫度,才能讓實踐創新有土壤——

  石門縣委、縣政府把“大道理”翻譯成了“家常話”,讓扶貧政策入心入腦、便于操作。最有名的一段是:“一看房,二看糧,三看讀書郎,四看家中有沒有人進病房,五看家里勞力壯不壯,六看安全飲水道路交通暢不暢,七看群眾是否有笑相,八看集體經濟收入有沒有進賬,九看村容村貌靚不靚,十看支部班子強不強。”

  “進村過梳子,入戶過篦子”。過去爭低保,生怕爭不到,現在主動退低保,生怕退不掉。石門縣民政局“一把尺子量到底”,“四必”(凡進必查、凡進必核、凡進必評、凡進必示)把牢認定關,“應退盡退,應保盡保”觀念深入人心。2017年6月7日,在壺瓶山鎮江坪河社區低保調整評議會上,劉銀娥老人主動提出退出低保,但評議人員認為其丈夫癱瘓臥床多年,生活不易,拒絕了她的退保申請。對于有兩個多病老人要照料、兩個孩子讀書的劉湘丙一家,盡管沒有申請低保,但經村民代表提出,大家一致同意將其一家列入新增名單。

  脫貧攻堅聚人氣、激活力,才能讓優勢力量有舞臺——

  “頭雁工程”引來活水。全縣有近60名企業家回鄉,擔任村委會主任或“名譽村長”。返鄉企業家黎靜擔任三圣鄉山羊沖村村委會主任后,請來專家編制全縣第一個村級發展規劃,發展養殖種植、鄉村旅游等產業,牽頭出資50萬元設立教育專項資金,推行移風易俗改變村里的陳規陋習,全村人均年純收入突破萬元,實現從貧困村到美麗鄉村的蝶變。

  社會組織助力增收。石門縣茶葉協會采用協會+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全縣3萬名茶農脫貧增收,人均增收1200元。會長鄒應瓊被聘為壺瓶山鎮李坪村名譽村主任,建立標準化有機茶加工廠,直接給李坪村等9個村(居)集體分紅27.23萬元,每年為貧困戶分紅34.40萬元,平均每戶分紅收益4468元。

  平衡發展 催動發展蝶變

  “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石門民政在脫貧攻堅中從發展的視角看問題,找準病灶、對癥下藥,形成相對完整的創新矩陣,讓發展更加平衡,發展成果人人共享。

  孟夏時節,南北鎮薛家村里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日間照料中心、山河圓陵園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多年來,底子薄的薛家村通過鄉村治理激活內生動力、移風易俗展現精神風貌、提質茶葉產業助力增收,甩掉了貧困的帽子,成為鄉村民生民政工作創新發展的樣本。

  在更大的范圍內,石門縣正在按照“自治組織新構、自治文本新立、自治活動新擬、自治機制新建”的“四自四新”模式,推進“3+X”村民小區自治工作。即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加若干村民自治小區。村民自治小區以黨小組、理事會為核心支撐,以各類協會為輔助方式,形成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鄉村治理機制,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孝為先、和為貴、勤為寶、儉為德、誠為本、國為家”,在夾山鎮成立格言治家理事會,傳承優良家風,育好時代新人。每季度對每個家庭進行一次考核、設立臺賬、張榜公布、年底評定。近三年來,全鎮涌現出了358個居家養老示范戶,58個縣級文明家庭,各村(居)評選出1290個好孝子、好媳婦、好妯娌、好公婆。

  每一次鏈接都是一種價值的增量。石門縣開展以農村互助幸福屋、城市宜老自助、城鄉醫養健康屋為主要內容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體系,331個村(居)老年協會位置舉足輕重,協會成員實行小組分片管理,定期走訪老人了解需求;鏈接專業養老服務機構資源,對農村留守老人、特困老人、兜底保障老人開展養老服務,評估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效能,成為老人身邊的“貼心人”。

  平凡之中,可見初心。把硬件基礎夯牢,讓軟件脫虛向實,石門民政將行動融入堅守與創新,這是他們實踐為民愛民理念最好的注解。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5.28)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