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盧 芳
王月華,天津市南開區(qū)向陽路街道昔陽里社區(qū)原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在任期間,王月華依托工作實踐成功探索“六個一”工作法,即堅持一個根本宗旨、記好一本民情日記、做實一個社區(qū)網格、建立一個議事制度、搭建一個服務橋梁、打造一個活動平臺。2018年8月,王月華退休后,南開區(qū)為使這套根植于社區(qū)、成長于社區(qū)、成熟于社區(qū)的工作法繼續(xù)發(fā)揮作用,特聘任她擔任南開區(qū)基層黨建指導員,并在昔陽里社區(qū)成立“王月華工作室”,定期選派新任的社區(qū)一把手和社區(qū)后備干部到工作室學習輪訓,著力提升政治素質、業(yè)務水平和履職能力,至今已培訓14期學員82人。
王月華:一把板斧“砍”出群眾信任
63歲的王月華,精氣神十足,說話快言快語,帶著社區(qū)干部最該具備的那種 “自來熟”。從樓門口到工作室這一會兒的工夫,她就把自己如何成為社區(qū)工作者的經歷向記者說出個大概。
王月華21歲入黨,到社區(qū)任職之前在公交公司工作:“2003年公司機構調整,我們一批人都下崗了。正好那時趕上社區(qū)招聘,我聽到消息心里一動,想起2002年搬家到昔陽里時,有個大衣柜橫擺豎擺怎么也過不去樓道的拐角,就是因為樓道里亂放的雜物太多。我當時想,這個樓要是讓我負責,就先把這些破爛兒都清了,讓大家順順當當地出來進去。最好把樓下亂停的汽車、電動車也都分門別類,讓這個社區(qū)的環(huán)境變好點兒。”王月華心里的愿望和社區(qū)的招聘啟事一拍即合,經過競聘篩選,2003年她擔任了昔陽里社區(qū)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社區(qū)環(huán)境大治理行動隨即大刀闊斧地展開。這里說的“大刀闊斧”可不是單純的形容詞,王月華真的有一把已經砍豁了刃的斧子,這把斧子堅定地砍向私裝的地鎖、違建的車棚、無人認領的雜物……“哪家哪戶也不會一開始就松口讓我們動手清理,又趕上我是新上任,居民們都在觀察著我呢。我當時就抱定了一個信念,居民們只要能明白我這么做是為了大家好,他們總有一天會理解我、支持我。三次不行我勸五次,八次不行我勸十次,撒潑打滾躺地上裝病,什么樣的我都經歷過。”就這樣,王月華帶著7名黨員志愿者用3年時間讓昔陽里變了模樣。走在干凈整潔的社區(qū)里,聽著當初對自己破口大罵的“問題居民”的真切問候,王月華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工作信念——堅守全心全意為社區(qū)居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付出與奉獻中實現一名共產黨員的價值。
王叩:我相信邪不壓正
1998-2005年在部隊服過役的王叩,看著就是一條硬漢,黨員與軍人的雙重歷練使他政治過硬,敢于擔當。2017年王叩通過社區(qū)招聘成為陽光100國際社區(qū)黨委書記兼居委會主任,2018年10月來工作室接受培訓,是第4批學員。“我們是個國際社區(qū),54棟樓宇有商業(yè)樓宇也有居民樓宇,1.9萬多人中來自日本和韓國的居民有2600多人,可以說是結構復雜,人數龐大。”王叩介紹說,“我剛上任時,就有樓棟長來向我辭職,說社區(qū)的事情管多了怕遭到報復。我的感覺是這個社區(qū)負能量太多,業(yè)主和物業(yè)的矛盾也很突出,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樹立居民的家園情懷,讓紅色聲音取代抱怨和冷漠。”
正準備大干一場的王叩適時地接到了參加“王月華工作室”輪訓的通知,對他來講如同雪中送炭。“輪訓的課程設計得非常有實用價值,除了常規(guī)的業(yè)務培訓之外,最有特色的是我們每天上午都討論案例,每個人把自己面臨的難題擺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方法,最后由王月華老師講評。下午回到社區(qū),把上午討論出來的解決方法付諸實操,第二天再匯報結果。”王叩對記者講述了他參訓時的“課題”:“我們社區(qū)一棟樓宇的地下室 被一戶業(yè)主私建成了倉庫,里面存放了8000多箱紅酒。私占公用面積不說,半夜裝卸擾民搞得民憤極大。17個居民把我的辦公室圍住要求解決,說物業(yè)不管讓來找社區(qū)。我當時就想到王老師說的,社區(qū)一把手必須有擔當,敢作為。自己剛上任,必須要把這個問題處理好,這樣才能為以后的工作打開局面。我當著這17位居民的面給那戶業(yè)主打了電話,從溝通中確認了他的倉庫確實是違建。”核實了事件的主體,王叩心里有了底氣:“對方在電話里威脅我,但他私占公用面積就是違法。一名黨員就是一面紅旗,我是社區(qū)的一把手,我就是要管他,我相信邪不壓正。”電話里的溝通內容17位居民都聽到了,也在拭目以待這位新上任的書記會怎么做。勸走了居民,王叩給老師王月華打了電話,把剛才發(fā)生的事情說了一遍。王月華給他打氣,告訴他一定要有擔當,決不能讓步,這一次違建拆不動,以后其他違建也就沒法拆了。
掛斷電話,王叩上門會了會這位業(yè)主,對方是位又高又壯的漢子,看上去很“社會”。王叩索性也很“社會”地告訴對方,自己是軍人出身,不怕嚇唬,這個違建他是非拆不可,哪怕是自己這個社區(qū)書記不干了,也要把這個倉庫拆了還之于民。一番口舌下來,對方看到自己這回是碰上了真的硬漢,又明知理虧,就答應10天內拆除違建。整個拆除過程,王叩帶領黨員志愿者來幫忙,居民們都看在了眼里。“以前我在社區(qū)里轉,沒人理我,就從這次之后,跟我打招呼的人一下子多了。”王叩笑談,“最戲劇性的是那個拆了違建倉庫的業(yè)主,他說認我當哥們兒,還經常在社區(qū)活動時過來幫忙,和我們好幾個志愿者也成了朋友。”
張博:原來我是可以的
工作室的第10期學員,云陽里社區(qū)黨委書記、主任張博是個很有親和力的姑娘。她表示,從工作室學到了可貴的兩點:學會了如何運用智慧處理棘手問題;受到精神感召鼓足了工作士氣。
云陽里3400戶中,低保戶80戶,殘疾人340人,老年人口占總人數1/3。“尤其是低保邊緣居民讓我看著特別心酸,總想為他們做點什么。我在工作室培訓的第一課是黨建引領,以前我們的共建單位就是走走形式,我決定從這里入手,讓共建落地。”張博協調共建單位,派出志愿者以最低折扣為殘疾居民和老年居民送貨上門,并在每季度帶著生活用品慰問社區(qū)包括低保邊緣居民在內的困難群眾。“雖然慰問品不是很多,但看到居民們高興,我就很欣慰。”
了解社區(qū)工作的人都知道,社區(qū)里的各類文藝團體是凝聚社區(qū)人氣和人心的重要陣地之一。一次區(qū)里組織文藝匯演,社區(qū)文藝團體的老同志興致高漲,但獨唱節(jié)目只有一個,報名的卻有好幾個人,讓誰上不讓誰上成了難題。社區(qū)說唱團團長、退休老黨員楊林說:“文藝團體的老同志,你打擊了一個人的積極性,有可能就失去了一個家庭,甚至一部分居民對社區(qū)工作的參與度,馬虎不得。關鍵是報名獨唱的老同志中,有幾位唱得還特別難聽,根本不夠參加獨唱的標準,我就找張博商量辦法,她參加過輪訓能給定個主心骨。”
張博提出要運用共情心理,楊林就此想出了一條錦囊妙計。
排練室里,楊林提議報名的幾位老同志都先獨唱一遍,自己錄一下聽聽效果,再民主評議看誰能上。結果錄音一放出來,有幾位老同志自己都聽不下去了,對楊林說:“團長,我還是算了吧,別丟人了。”問題在大家的大笑聲中迎刃而解,輕松場面的背后考量的卻是社區(qū)工作者的智慧。
“我忽然發(fā)現,自己還是有能力為居民做事的。”張博向記者坦言,自己原本就是個平凡的人,沒什么理想,當初選擇社區(qū)工作也是圖離家近比較方便:“從事社區(qū)工作和參加工作室的培訓,對我最大的改變就是讓我發(fā)現了自己的價值,原來我是可以的。”
2018年,天津市結合社區(qū)班子換屆,開展了選派公務員下基層掛職鍛煉行動。接任王月華的新任社區(qū)書記、主任李連璽就是來自南開區(qū)委宣傳部的干部,她說社區(qū)工作讓她接了地氣,了解了群眾需要,獲益匪淺。相信其他掛職干部也是一樣的,通過基層鍛煉,在今后的本職工作中能把群眾關切聚焦得更精準,為百姓服務得更加到位。
天津市民政局局長吳松林表示,要把“王月華工作室”這樣的培訓形成模式,以點帶面向全市推開,并從培訓中發(fā)現人才、培養(yǎng)人才、用好人才,讓天津的社區(qū)亮點能更多更亮。
張博:原來我是可以的
工作室的第10期學員,云陽里社區(qū)黨委書記、主任張博是個很有親和力的姑娘。她表示,從工作室學到了可貴的兩點:學會了如何運用智慧處理棘手問題;受到精神感召鼓足了工作士氣。
云陽里3400戶中,低保戶80戶,殘疾人340人,老年人口占總人數1/3。“尤其是低保邊緣居民讓我看著特別心酸,總想為他們做點什么。我在工作室培訓的第一課就是黨建引領,以前我們的共建單位就是走走形式,我決定就從這里入手,要讓共建落地。”張博協調共建單位,派出志愿者以最低折扣為殘疾居民和老年居民送貨上門,并在每季度帶著生活用品慰問社區(qū)包括低保邊緣居民在內的困難群眾。“雖然慰問品不是很多,但看到居民們高興,我就很欣慰。”
了解社區(qū)工作的人都知道,社區(qū)里的各類文藝團體是凝聚社區(qū)人氣和人心的重要陣地之一。一次區(qū)里組織文藝匯演,社區(qū)文藝團體的老同志們都興致高漲,但獨唱節(jié)目只有一個,報名的卻有好幾個,讓誰上不讓誰上成了難題。社區(qū)說唱團團長、退休老黨員楊林說:“文藝團體的老同志們,你打擊了一個人的積極性,有可能就失去了一個家庭,甚至一部分居民對社區(qū)工作的參與度,馬虎不得。關鍵是報名獨唱的老同志中,有幾位唱得還特別難聽,根本不夠參加獨唱的標準,我就找張博商量辦法,她參加過輪訓能給定個主心骨。”
張博提出要運用共情心理,楊林就此想出了一條錦囊妙計。
排練室里,楊林提議報名的幾位老同志都先獨唱一遍,自己錄一下聽聽效果,再民主評議看誰能上。結果錄音一放出來,有幾位老同志自己都聽不下去了,對楊林說:“團長,我還是算了吧,別丟人了。”問題在大家的大笑聲中迎刃而解,輕松場面的背后考量的卻是社區(qū)工作者的智慧。
“我忽然發(fā)現,自己還是有能力為居民做事的。”張博向記者坦言,自己原本就是個平凡的人,沒什么理想,當初選擇社區(qū)工作也是圖離家近比較方便:“從事社區(qū)工作和參加工作室的培訓,對我最大的改變就是讓我發(fā)現了自己的價值,原來我是可以的。”
2018年,天津市結合社區(qū)班子換屆,開展了選派公務員下基層掛職鍛煉行動。接任王月華的新任社區(qū)書記、主任李連璽就是來自南開區(qū)委宣傳部的干部,她說社區(qū)工作讓她接了地氣,了解了群眾需要,讓她獲益匪淺。相信其他掛職干部也是一樣的,通過基層鍛煉,在今后的本職工作中能把群眾關切聚焦得更精準,為百姓服務得更加到位。
天津市民政局局長吳松林表示,要把月華工作室這樣的培訓形成模式,以點帶面向全市推開,并從培訓中發(fā)現人才、培養(yǎng)人才,并用好人才、讓天津的社區(qū)亮點能更多更亮。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