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麗萍
3月,再次進入“兩會時間”。每年的兩會,都是一個民生會場。今年民政領域又會有哪些話題受到代表委員熱捧,隨著會期展開,記者將持續關注。今天,記者講的是2018年民政部督辦人大代表建議的一個案例。
意外被邀請去調研
2018年夏天的一個午后,全國人大代表卓長立受邀參加民政部在江蘇、浙江的一次有關養老服務的專項調研,這樣的經歷對于她來說還是頭一次。
做養老,進而關注養老,并為行業發展提出建議,這幾乎是卓長立接手“陽光大姐”、后來當選人大代表以來最熱衷的事了。2018年卓長立在兩會上提出一份“實施精準養老,調節養老扶持政策不平衡”的建議,將問題指向政府對社區居家養老扶持政策與機構養老不均衡的現實問題。“這些年,我也在持續關注養老方面的相關政策;作為人大代表,很多行業一線的難事我都了解,為行業同仁發聲是我的職責。代表與經辦部門見面,并參與調研這還是讓我很意外。”
與卓長立同時受邀的還有趙皖平、孫偉、張琳、王靜成四位代表。
原來,2018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由民政部承辦的建議達296件。其中,關于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共80件,占到總數的27%,內容涵蓋完善養老服務體系、促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發展、放開養老服務市場、促進醫養結合、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加強養老服務行業管理等方面。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提高養老院服務質量”列為重點建議交由民政部督辦。為了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民政部創新了建議辦理辦法,組織了這次有五位代表參加的江浙養老服務專項調研活動,并召開了座談會。
在座談會上,時任民政部副部長顧朝曦表示:“人大代表建議反映人民心聲,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重視辦理工作。辦理好人大代表建議是政府接受人大監督的重要形式,不能浮在面上,而是要著力加強與代表們的溝通聯系,創新方法,針對大家提出的意見建議深入研究,走到群眾當中去,提高‘見面率’從而發現問題,思考對策。”
邊走邊看邊討論
調研活動中,五位代表先是聽取了當地民政部門對養老服務工作開展情況的匯報,然后實地調研了江蘇省無錫市、浙江省湖州市養老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老年活動中心等7個服務單位。
據民政部養老服務司養老服務監管處處長李邦華介紹,為保障調研的全面性,選取的調研地點“既有公辦機構,也有公辦民營機構;既有純養老機構,也有醫養融合機構和社會福利綜合機構”。
調研期間共召開了三次座談會,代表們既了解了點上的情況,同時也聽取了民政部關于全國養老服務工作和重點督辦建議辦理情況的匯報,以及江蘇、浙江兩省民政廳有關養老服務工作的匯報。“大家邊調研邊座談,帶著問題看,發現問題談,加深了對養老服務工作的全面了解。”
在這個過程中,代表們從各自專業實踐的角度紛紛提出意見建議。
卓長立代表提出,對老年人年齡界定應該提高,有利于鼓勵身體健康老年人發揮積極作用;趙皖平代表建議有關部門制定有關養老服務方面的法律法規要注意細化,便于實踐操作、有據可依;孫偉代表建議加強養老服務產品的國際交流和合作;張琳代表建議要進一步推進居家養老的智能化服務,開發老年人手機和穿戴設備,加強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的研究;王靜成代表提出養老服務是“九龍治水”,要推動互聯網智慧醫療,進一步深化“放管服”力度。
“這種邊走邊看邊討論的形式,讓溝通更為高效,讓建議轉化為政策的管道更加暢通。”李邦華表示。
履職盡責更用心
創新建議辦理方式,讓問題更清晰,讓建議更接“地氣”,便于政策轉化,代表們的建議擲地有聲、落地見效。
比如,針對人大代表提出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的建議,民政部積極論證,主動提出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的報告,國務院常務會議支持了這一報告。
針對人大代表提出制定家庭養老支持政策的建議,民政部在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最后一輪征求意見時,建議將贍養老年人支出列入專項扣除范圍,并主動向有關部門做好解釋和爭取工作,目前已落實。
針對人大代表提出大力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建議,民政部聯合財政部啟動了全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先后在全國選取了90個地區開展試點,試點地區新增、獨立建設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60%以上交由社會力量運營。
針對人大代表提出關愛農村留守老年人的建議,民政部聯合多部門制定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推進解決留守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生活安全等難題。
同時,經辦機構對代表建議的重視,更加激發了代表們履職盡責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人大代表由人民群眾選舉產生,代表人民,為了人民。職能部門對我們的重視,讓我們更加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與擔當,今后的履職要更加用心,更有水平,做好充分的準備。”卓長立代表的感受,不正是所有代表們的心聲嗎?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