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擦亮“民”字標簽 彰顯“政”字擔當
——天津市民政局提升民政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時間:2019-03-29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盧 芳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民政部的有力指導下,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天津民政系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以全面推進從嚴治黨為引領,學在深處、謀在高處、落在細處、干在實處,不斷提升民政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努力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聚焦為民主責,彰顯政治擔當

  始終把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兩個維護”的具體體現,以強烈的政治擔當推動黨中央關于民生民政決策部署在津沽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高點定位,融入大格局。天津圍繞“五個現代化天津”建設總要求,在全局視域中高位謀劃部署推動民政工作。制定了黨的建設與黨的民政事業融合發展的總體目標,順勢融入贏取重視,及時報告上級重大決策和落實進展情況,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數十次作出指示批示,分管負責同志每年多次蹲點調研督導。乘勢融入提速發展,將救助、養老、社區、殯葬、兒童等工作納入年度市領導同志重點推動任務、市委市政府20項民心工程,推動保障標準、基礎設施和服務手段全面上水平。借勢融入攻堅克難,社會救助等4項工作列入黨委政府績效考核項目;把握市領導蹲點調研契機,每年爭取市財政增項1000萬元社會救助專項基金。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組織全市千名干部聯系幫扶500個社區,解決了5300多個難點問題。

  主動進位,聚力大發展。著力打造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各界參與的民政工作網絡。用機制推動落地,建立了社區建設等12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聯席會議機制和工作專班,區街層面建立相應機制,上下聯動、層層推動。用政策保障落地,明確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民政工作政策文件30個工作日內報黨委政府出臺本級措施,制定了36個地方黨政文件,實現天津速度、天津質量并舉。用口碑檢驗落地,以民評民意為度量尺,綜合運用第三方調查、公眾號網絡投票等方式開展滿意度測評,讓群眾親眼看到、親身感受黨和政府的惠民舉措帶來的實實在在變化。

  把握天津特色,彰顯改革擔當

  立足天津作為直轄市和東部沿海開放地區大都市的地域特點,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機遇,堅持敢闖敢創敢領先,努力做到出彩出新出成效。

  爭做試驗田。在率先出臺養老服務地方性法規、社會組織法人治理結構地方標準、民政標準化工作實施意見等政策的同時,堅持把試點探索作為激發基層活力、放大改革紅利的重要措施。爭取了一批國家試點項目,“救急難”、社會救助綜合改革、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養老服務和社區服務信息惠民工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殯葬信息化等國家試點落戶津門。實施了一批城鄉一體項目,統一了城鄉困難群眾生活救助、醫療救助、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殘疾人“兩項補貼”、困難優撫對象生活補助等保障標準,夯實了社會保障最后一道防線。

  爭做排頭兵。依托基礎設施織密便民網,實施了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達標工程,全市平均面積達300平方米以上,創建了923個美麗社區,建成了1281個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開展了市屬3個殯儀館改擴建工程,全面提升了婚姻登記機關規范化水平。拓展服務手段提升普惠度,組織了社會組織公益行品牌活動,扶持500余個社會組織面向特殊群體開展公益服務示范項目,實施“七步招法”實現了非兒童福利收養機構清整和孤殘兒童合法妥善安置雙100%,打造了“都市文明·集體共祭”“海之眠”等文明祭掃品牌,建立了無喪葬補助居民喪葬費補貼、骨灰撒海基本服務補貼。

  厚積奮進之力,彰顯民生擔當

  注重將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轉化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小情,擦亮民政工作“民”字標簽。

  堅持需求導向,精準施策到最細一環。以快遞小哥的精神零距離服務,班子成員帶隊進鎮駐村蹲點調研,打造“黨員干部進社區”社會實踐載體,637名黨員深入社區包保幫扶困難群眾。以店小二的態度應需服務緊盯民生訴求。“社會力量+民政”實現靈活個性,發揮社會救助基金會等社會組織作用,為邊緣困難家庭提供訂單式幫扶;通過公建民營、建設補貼、運營補貼、綜合責任險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市場,開展多層級服務,社會辦養老機構占全市總量78%以上。“互聯網+民政”實現動態精準,建立了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與57家銀行機構、8個職能部門實現信息共享;社會組織、婚姻登記、救助、殯葬等業務領域打通與其他部門信息共享通道。

  堅持效果導向,服務延伸到最前一線。緊抓民生實效,全市持證上崗社工近2.6萬名,規范基層社會救助崗位配備比例, 保障服務能力,以家政員的方式上門服務。全部推行了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和街面流浪乞討人員主動發現救助全網格巡查模式,實現“主動走訪、對接需求、網絡覆蓋、全城發現”。探索了10種“線上點單”智能養老模式,引導AI企業和專業社會組織開展居家養老服務,開發運用了福利彩票移動支付平臺。一站式全程服務,積極轉變行權方式,精簡社會組織登記審批等5個審批環節和52項證明材料,實現一個窗口受理所有民政事項,同時推出了3000元一條龍惠民殯儀服務,1.3萬余戶家庭直接受益。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29)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