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安 娜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民政系統主動適應民政服務對象增多、群眾需求增多、服務管理職能優化的新形勢,以改革創新為主題主線,以建設最有溫度、最接地氣、響應群眾訴求最快的部門為目標,強力轉作風、惠民生、兜底線,充分發揮民政在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
夯實發展基礎
高位統籌推動民政工作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政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對民政工作作出指示批示,多次研究民生民政領域改革等重大議題。主管市領導親力親為、靠前指揮、統籌協調重大任務落實。
過去幾年,市領導年均對民政工作作出批示指示達40次左右,市委、市政府每年專題研究民政事項超過10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政領域政策文件創制,以市委、市政府或兩辦名義出臺社會救助、養老、街道社區改革等領域的政策文件30余項,有力健全民政各領域制度體系;不斷加大對民政領域的資金投入力度,從2012年至2018年底,民政社會服務事業費總支出達1300億元,有力保障了首都民生福祉;在社會救助、困境兒童保障等民政各領域全面建立了市領導牽頭的工作協調機制,夯實了事業發展基礎。
激發發展活力
以改革的思維破解民政發展難題
北京市堅持以改革的思維破解民政發展難題,激發民政發展活力。2013年,該市出臺實施《首都民政事業改革發展綱要》,堅持“社會化、產業化、體系化、信息化”四輪驅動,推動民政事業轉型發展。深化社會化改革,全面開放民政服務市場,將事務性、服務性工作逐步轉由社會力量承擔。推進產業化改革,厘清政府和市場關系,出臺關于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扶持社區服務、婚姻服務等業態,打造民政服務產業集群。推進體系化建設,深化業務融合,構建形成社會福利、社會治理、社會救助等六大業務體系。加強信息化建設,以打造智慧民政為抓手,大力推廣互聯網+民政服務,推行婚姻登記等網上預約,率先實現婚姻登記跨區辦理。
2018年,北京市又啟動新一輪民政改革,制定進一步深化民生民政重點工作改革發展的意見,搭建推進改革的1+N政策體系。福利機構開門辦院、福利企業整合重組、福利彩票管理銷售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全面向縱深推進。
“民有呼我有應”
強力推進民生保障機制
北京市堅持以群眾的需求為哨聲,建立民政領域群眾訴求快速反應機制。兜牢織密民生保障安全網,出臺“北京版”社會救助實施辦法,制定了《北京市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實施細則》,修訂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社會救助家庭經濟狀況認定工作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政策,進一步完善“9+1”救助制度體系,大幅擴大救助人群范圍和標準。城鄉低保標準由2012年月人均520元、380元調整至目前的1100元,實現了社會救助制度的統籌和標準的統一。全面推行精準救助模式,建立涉及社會救助對象、困境老年人、困境兒童等困難群眾“一戶一策一檔”臺賬32萬戶。
加快探索特大城市養老服務體系,圍繞老年人身邊、床邊、周邊,強力推進“三邊四級”養老服務體系,從無到有建立養老照料中心275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680家,全面推進經濟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率先制定全國第一部居家養老地方性法規《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出臺實施了養老照料中心和養老驛站建設等系列政策。打通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壁壘,出臺實施養老機構、驛站運營扶持政策,全市70%以上機構由社會資本建設運營。
優先發展殘疾人和兒童福利,研究制定重度殘疾人集中或社會化照料護理服務等系列政策,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試點推進殘疾人福利設施規劃建設,為1.1萬名農村殘疾人配備康復輔具。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累計受益32.9萬人。實施困境兒童分類保障,機構集中養育孤兒棄嬰標準從每月1600元提高到每月2000元,出臺棄嬰救治工作意見,從根本上解決孤兒棄嬰醫療保障等問題。
共建共治共享
全面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緊扣完善治理體系、壯大治理主體兩大關鍵,全面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
深化街道社區管理體制改革。制定關于加強新時代街道工作的意見,全面深化街道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形成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的工作機制,出臺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以德治理城鄉社區等系列政策文件,深入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實現城市社區議事廳全覆蓋。落實社區減負工作意見,社區證明事項大幅減少至4項。統一社區居民委員會和村委會換屆選舉時間。持續推進“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設,累計建成1580個,覆蓋率達到92%以上,社區服務更加便民利民。
改革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制定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實施意見,率先推進直接登記改革,率先啟動民政部門轉移職能試點,有序開展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試點。推進“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體系建設,累計認定“樞紐型”社會組織805家。深化市區街三級社會組織孵化體系建設,完善信用監管、法治監管、主動監管和專項審計相結合的綜合監管體系。探索社會組織黨建“北京方案”,構建以綜合黨委為領導核心、聯合黨委為四梁八柱、社會組織黨總支(黨支部)為基層基礎、黨建支持力量為輔助的黨建工作模式。
抓住“牛鼻子”
強力推進基層民政綜合能力建設
按照“做精市局、做強各區、做實基層”方向,北京市把加強基層基礎作為影響全局、影響長遠的關鍵工作統籌安排。
該市加強基層民政能力總體設計,抓住體制機制這個“牛鼻子”,出臺《關于加強基層民政能力建設的意見》,按照力量配備專職化、資金保障剛性化、設施建設均衡化、基層服務社會化的方向,持續優化區、街民政工作力量。以順義區、大興區為試點,集中力量推進打造民政基層能力建設創新示范區。
推進實施三個“三年行動計劃”,出臺《北京市基層社會治理規范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北京城市副中心社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等,基層社會建設更接地氣。
大力推進基層民政服務陣地建設,制定實施《民政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對養老、救助、慈善等設施進行全市統一規劃,明確各區“十個一”、街鄉鎮“三個一”建設硬指標,推動納入本區“十三五”規劃,實現了民政設施建設全市統籌。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