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漳龍 董 鑫 劉 賀
走進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東關街道新倉巷社區張翠霞家采訪,老人正在和遠嫁云南的女兒打電話“談判”。
“你那兒氣候是好,可住著太擠了,聽不懂當地話,菜也吃不慣,哪有在揚州舒坦。你放心,社區老年餐廳的飯菜好吃又便宜,家里現在都不開火;‘健康之家’的醫生每周來給我量血壓;社區還有個小劇場,我現在天天和老姐妹去唱揚劇……”
老伴去世后,張翠霞每年都會去昆明女兒家住半年。不過這次,她不樂意這么早去了。“社區為我們老人建了一個安樂窩,醫食住行設施齊備,服務特別好。人老了,不想出門,家里最好。”張翠霞說,和女兒商量好了,進了臘月再去昆明,一起過年。
張翠霞所說的“安樂窩”,是揚州市近年來大力推進建設的老年頤養社區。該市圍繞老人最怕、最盼、最怨的事,以人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努力構建10分鐘左右半徑的為老服務圈,讓老年人得到“身邊、床邊、周邊”的養老服務。
“揚州今年新建了22個頤養示范社區,年底前將全部投入運營。”揚州市民政局局長王振祥說,該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將頤養社區建設納入省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和市委全會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建設,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揚州特色的新路子,越來越多的老人在社區頤養天年,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老人最怕啥?最怕大病致癱、失能,自己遭罪兒女更受罪
揚州這樣干:新建日間照料中心、老年護理院為家庭減負
前段時間,一張名為《獨生子》的攝影作品刷爆了朋友圈,照片畫面背景是狹窄的病房,一名年輕男子坐在兩張病床之間,守護著重病的父母,三人看起來是那樣的無助。
三個月前,家住潤揚佳苑小區的張歡也在微信朋友圈轉發了這張照片,還寫下了五個字:“我該怎么辦?!!”
35歲的張歡是家里的獨生女,兒子正在上小學,母親前兩年中風癱瘓,今年8月父親又查出患上膀胱癌。“天塌下來一樣,當時腦子里就在想怎么辦、怎么辦?我們夫妻要上班,孩子要上學,兩位老人都要人照顧。我請了幾個月的假,但這也不是辦法啊!沒工作就沒收入,老人治病花錢跟流水一樣……”
最近,張歡臉上開始有了笑容。本月初,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揚子津街道頤養綜合體投入運營,就在張歡住的小區內。這是全市首家“居家+社區+機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可提供機構托老、居家上門、日托照料等綜合服務。“就在家門口,費用也不高,早上把兩位老人送過去,晚上下班接回來。那里有專業的醫生和護工,比我們護理都仔細。現在我回廠里上班了,家里整個‘陰轉晴’。”
聚焦失能老人照護需求這個“痛點”,揚州民政部門大力推進日間照料中心和護理型機構、老年護理院建設,今年已建成3個街道日間照料中心、8家綜合型養老護理院和康復醫院、99個標準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護理型床位達到1.2萬張,讓照料失能老人的重任不再由子女獨自扛在肩上。
“目前我市重度失能人員約2.53萬人,失能人員的長期照護需求量大,是一個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市民政局老齡辦主任江洪斌說,揚州積極引入專業養老服務企業,在社區建設嵌入式小型養老機構和街道養老綜合體,讓老人“養老不離家”。“像揚子津街道就是引入上海慧享福公司來運營,還有運營雷塘社區護理中心的教投369公司、運營武塘社區護理室的瑞和護理院、運營文昌花園老年公寓的九如城養老公司……這些機構設施全、環境好、服務優,醫養融合,能幫助失能老人有尊嚴地安享晚年。”
明年1月1日,揚州將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入住醫療、養老機構或居家接受照護服務可享受最高每人每天80元的補助。“長期護理險實施后,像我們這樣擁有失能老人的家庭就能真正減負了。”得知這個好消息,張歡臉上的笑容更舒展了。
老人最盼啥?最盼醫和食有人管、看病不用愁、三餐不用煩
揚州這樣干:家庭醫生簽約勤上門,中央廚房助餐好吃不貴
“毛大爺,今天血壓有點高,你最近吃鹽還是多了,應該減少米面的攝入量,多吃蔬菜,再堅持吃點鈣片。”每天上午,家庭醫生陳穆香總是背著一個小藥箱,挨家探望她的“簽約患者”。
作為全市首批頤養社區示范點,蜀岡-瘦西湖風景名勝區梅嶺街道便益門社區積極探索社區醫養融合新模式,由轄區優秀黨員陳穆香醫生牽頭,于前年開設了全市首家家庭醫生工作室。
提到“木香家庭醫生工作室”,家住萊茵苑小區的顏奶奶有著說不盡的感激。顏奶奶兩個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患有乳腺癌的她有一次深夜11點發病,老伴看情況不對勁,趕緊打電話聯系陳穆香,經過上門及時治療,顏奶奶的疼痛感大為減輕。
老年人身子骨弱,不少人是獨居,一些小病如不及時治療,很容易發展成大病。為此,“木香家庭醫生工作室”與老人簽訂服務協議,建立起健康檔案,提供量血壓、測血糖、針灸等基本醫療護理服務。此外,工作室還積極聯合蘇北醫院等專家,每月定期進小區為老人開展健康講座和義診活動。
如今,這樣的“家庭醫生工作室”在揚州遍地開花,截至9月底,全市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覆蓋率已達66.3%。
“不要辣的,油別太重。”70多歲的黃大媽家住雙橋街道虹橋社區,子女在國外,自己一個人不值當做飯,之前都是隨便湊合幾口,現在她幾乎每頓中飯都在社區食堂吃。黃大媽告訴記者,社區食堂每頓三菜一湯,每周七天菜品不重樣,口味清淡,老年人不僅吃得飽、吃得好,更吃得健康。去年,央視《新聞聯播》聚焦虹橋社區社區食堂,點贊“一碗飯”展示了居家養老的服務品質。
據了解,虹橋社區引進“就幫您”家政服務公司承辦社區食堂,今年4月建成開放了100平方米的“中央廚房”,可同時容納30多人就餐,每天可為200余人送餐。這個“中央廚房”除了為老人提供助餐服務,還承辦桌宴。
今年以來,市民政部門緊緊抓住助餐配餐這個老年人的剛性需求,在10個街道開展了養老助餐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建立了“中央廚房+社會組織輸送+社區助餐點”的社區配餐網絡,推行助餐服務一卡通,構建全覆蓋的助餐服務網絡。到今年底,全市將新建成街道級中央廚房4個、老年人助餐點137個。
老人最怨啥?最怨兒女不在身邊,有話沒人說、生活太孤單
揚州這樣干:新建社區老年活動室,實施老人精神關愛項目
子女做好一碗湯后端到父母家還沒有涼,就是最好的居住距離。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工作、婚姻、住房等諸多原因,“一碗湯的距離”往往難以實現,老人們不得不忍受著空巢的寂寞。
兒女不在身邊,有話沒人說、生活太孤單,為了解決老人最怨的這些事兒,揚州不斷完善頤養文化環境,全市今年建成縣級老年活動中心5個、鄉鎮(街道)老年活動中心20個、社區老年活動室100個,為老年人開展文體活動提供了陣地。同時,市民政局在市區范圍內組織開展了40個老年精神關愛項目,為空巢獨居、失能失獨、高齡孤寡的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文體娛樂、心理健康、精神慰藉等關愛服務,惠及25164名老年人。
徐凝門街社區的空巢老人吳世寶,定期會享受到社區志愿者上門提供的助浴、居家養老服務員料理家務的服務,“我打電話給我兒子,讓他放一百個心,社區把我照料得很好,我兒子每次回家都要去社區表示感謝!”社區還開設了“鈴聲上門服務”,每天一個問候電話,讓吳世寶有事就按鈴,老人心里熱乎乎的。
卜楊社區有空巢老人45名,其中失能、高齡老人32名。社區一直堅持為這些特殊老人提供助浴服務,如今這項服務提檔升級,增加了陪聊、陪餐等“為老”服務和老年潛能開發“老為”服務,由“助浴”發展為“助心”,由一般的生活照顧發展為精神關愛,將服務向精神層面拓展。
此外,揚州社區居家適老化改造也取得突破,錦旺苑、皇宮北苑、文鶴翠園等十個老小區的15個單元樓將首批加裝電梯,同時還在全市范圍內選擇了120戶困難老年人家庭實施住宅適老化改造,為他們配備呼叫設備,在室內安裝扶手、防滑設施。
“市級有‘12349’養老服務平臺、區級有虛擬養老院、街道有社區居家綜合護理中心、社區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平均每個社區有1.1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王振祥說,按照居家養老服務精準化、社會化、產業化、信息化、體系化的發展思路,市民政部門扎實推進頤養社區建設和探索,服務體系更完善、服務主體更多元、組織架構更優化。2018年,揚州居家養老直接服務人數將達10.89萬人,同比增加17.36%,各個主體提供居家養老服務3700萬人次,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28.08萬人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