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部門統計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為他們建立檔案,設立貧困戶信息卡和幫扶卡,便于統一管理,分類施策。
這些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的能通過發展生產脫貧,有的能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有的能通過生態補償脫貧,有的能通過發展教育脫貧。但是其中還有這樣一些人……
他們因為完全喪失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發展生產實現脫貧,并且除此之外也沒其他機會。那么這部分人怎么脫貧呢?
國家把這項艱巨任務交給了民政部門,要求該部門通過社會保障進行兜底脫貧。
具體措施有三種:
一是對符合條件的,實施低保救助。凡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農村低保標準的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都納入農村低保;同時,各地定的低保標準較低的,一律向扶貧標準看齊。民政部門經過幾年努力,截至2017年底,全國所有縣級農村低保標準,均已達到或超過國家扶貧標準,實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線合一”要求。
二是對特困人員實施救助供養。建檔立卡人員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扶養義務人的老年人、殘疾人以及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
三是對基本生活困難的,實施臨時救助。主要是對那些因突發情況,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及時給予臨時救助。
為了落實好上述兜底脫貧措施,民政部推動出臺了好多個文件,努力促進低保和扶貧政策全面銜接,努力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努力改進臨時救助工作,使這些保障措施更加適合脫貧攻堅的需要,形成一張堅強有力的兜底保障網,讓貧困人口中最無助的人群脫貧無憂。
各級民政部門,正全力以赴落實兜底脫貧政策措施,他們在實踐中創新探索,力求兜底保障更精準、更有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188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范圍,其中928萬已經告別貧困。
面向2020,兜底脫貧,任務艱巨。讓所有符合兜底保障的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如期實現不愁吃、不愁穿,這是民政部門擔負的一項必須完成的使命。
(撰稿:趙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