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落實政策補短板 創新作為求突破 帶著群眾的滿意踏上新征程

時間:2019-02-21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周亮 曾慶民

  

  發揮區位優勢,打造養老服務高地;結合城區建設,優化民政服務設施布局;以機構改革為契機,推進“大救助”體系建設……這些只是2018年山東省德州市民政局深入開展“政策落實創新年”活動的組成部分。去年,德州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凝神聚力,奮發有為,在多個方面落實政策補短板、創新作為求突破,成為德州民生保障的“兜底網”、社會治理的“壓艙石”、城鄉進步的“助推器”。

  創新實舉之“最后一公里”

  加強基層民政工作能力

  實現鄉村振興共建共享

  2018年6月,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臨邑鎮的朱家胡同村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鄉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內空地堆滿垃圾、蚊蠅肆虐,路面干時揚塵漫天、濕時泥濘難行。而在短短6個月后,這里發生了煥然一新、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道小巷的路面都已拓寬硬化,空地變成綠地和廣場,閑散坑塘被開發成蓮蓬種植和景觀花園,整個村容村貌一派欣欣向榮。

  這一變化,正是從德州市對基層民政工作的加強開始的。

  2018年,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黃樹賢到德州市調研,并啟動在臨邑縣的蹲點工作。為落實好調研精神,德州市委、市政府堅持“放眼全國、頂層思考,著眼實際、頂層設計”謀定方向,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勾畫舉措,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確定標準,制定出臺了包括《關于加強民政工作提高為民服務能力水平的意見》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該市還先后召開全市加強民政工作提高為民服務能力電視電話會議、全市民政系統深化創新發展工作會議,有效解決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地方辦事、有手段辦事、有載體辦事等核心問題,使民政發展基石進一步筑牢。

  “在鄉鎮一級,5萬人以下的鄉鎮配備3名以上專職民政工作人員,5萬人以上的配備5名以上。同時,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公開招聘了36名鄉鎮民政輔助人員。村級明確了1名村(居)委員會成員兼任村(居)民政助理員,聘用1-2名民政協理員。”德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市134個鄉鎮(街道)專職民政工作人員已達512人,新增155人;村級民政專職協理員8914人,新增3718人。

  有了人,還要保障經費投入。德州各縣(市、區)普遍建立了穩定的基層民政工作經費籌措和保障機制。“鄉鎮(街道)配備的社會工作崗位人員工資參照當地事業單位工資標準執行,村(居)民政協理員每人每月200元補助。”德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工作經費方面,縣鄉兩級財政按照轄區戶籍人口每人每年3元的標準落實,全部足額納入財政預算。”

  該市還進一步強化民政為民服務場所建設,建立了縣、鄉、村三級銜接互通的民生民政綜合服務平臺。13個縣(市、區)均已建立縣級民政為民綜合服務中心,或依托便民綜合服務大廳設立了專門民政服務窗口;鄉鎮(街道)建立為民服務中心,或依托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設立了專門民政服務窗口,總量達127個;村(居)設立為民服務站5262個,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圍繞加強基層民政工作,德州市全面推進鄉鎮服務能力建設,進一步強化了民生民政工作線、綜合治理工作線、網格化工作線、綜合執法工作線和黨群工作線,并圍繞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機制,推選產生村務監督委員會,健全完善村委會下屬自治組織,實現鄉村振興的共建、共治、共享。

  “我們在加強基層民政工作中已經取得的成績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和起點,德州市將注重點深化、面拓展、問落實,讓更多百姓嘗到加強基層民政工作的甜頭。”德州市民政局局長李淑華說。

  創新實舉之“最初一公里”

  “大救助”整合資源提效能

  一張身份證完成全受理

  以往,群眾要申請社會救助面臨兩個困難。一是特困、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司法等救助分屬不同部門,資料提交后再分發到各部門走程序,耗時長。二是社會救助采取戶籍屬地管理,村級只能在村級提交申請,A村也不能去B村提交申請;鄉鎮級只能在鄉鎮級提交申請,不能去縣級提交申請,這不但讓群眾多跑路,還給外出務工的群眾帶來不便。

  以往,政府要審批社會救助也面臨兩個困難。一是救助資源分散在各部門,各自為政相互不銜接,很容易造成重復救助,使救助資金無法得到高效利用。二是各部門開展社會救助需要提交的材料不盡相同,不但給群眾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也增加了受理人員的工作量。

  社會救助的“最初一公里”如何理順,讓群眾方便快捷地享受各項社會救助政策?2018年8月,德州市將臨邑縣作為統籌完善社會“大救助”體系建設的試點,構建了“10+1+3”“大救助”工作機制,即以生活、特困、臨時、受災、醫療、教育、住房、就業、司法、慈善10項救助為主要內容,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以扁平化管理、信息化支撐、信用化追溯3項措施為保障,通過一張身份證就完成了社會救助一門受理。

  為了保證試點工作順利推進,臨邑縣成立了“大救助”工作領導小組,12個鄉鎮(街道)和26個職能部門作為成員單位,協調解決“大救助”政策落實中的困難問題,“大救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工作協調機制隨之建立。同時,以《臨邑縣加強基層民政工作提升為民服務能力水平的工作方案》為統領,出臺了7個社會救助配套文件,制定了5個社會救助制度辦法,實施9項改革,優化了27項工作流程。在資金保障方面,將社會救助資金和社會救助工作運行經費作為剛性投入,足額納入財政預算。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經費,按不低于上年度社會救助資金總支出的3%納入縣財政預算。

  按照“政府主導,民政牽頭”的原則,臨邑縣把分散在15個部門的34項救助職能,全部納入縣社會救助中心,并通過“臨邑縣智慧民生大救助云平臺”,進行一門受理的社會救助跨部門分辦、網上審核審批、家庭經濟狀況信息核對、數據實時分析等處理。平臺的困難群眾貧困指數排序,根據救助情況動態更新,始終將最需要救助的對象排在前列,使社會救助能夠給予最困難的人。

  “我們還創新建立了誠信救助機制,對申請救助人員實行‘肯定式’納入,簽訂誠信承諾書。將虛報人員納入黑名單,啟動‘否定式’審查,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機制。”臨邑縣委副書記馬文國說。

  “以前申請低保要跑好幾趟,現在只需拿著身份證,找到就近的社會救助服務點,不到5分鐘就能辦完。”臨邑鎮朱家胡同村村民朱兆芳說。縣有社會救助中心、鄉鎮有民生民政辦公室、村有民生服務室,三級為民服務體系的建立以及工作流程的再造,讓德州市和臨邑縣的“大救助”機制創新實現了救助信息大整合、救助群體大覆蓋、救助效能大提升。

  德州市創新為民實舉亮點紛呈

  2018年,德州市重點在養老立法、養老示范城、“市民大食堂”、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鄉鎮服務能力建設、社區治理、民生公共服務供給、低收入家庭認定、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未成年人保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體系建設、公益性公墓和殯葬改革、地名普查成果轉化、社區社會組織建設、慈善組織網絡建設、三級為民服務平臺建設16個方面取得創新經驗。

  創新民政為民體系。德州市著力構建民政“1+N”政策體系。“1”是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關于加強民政工作提高為民服務能力水平的意見》,“N”是配套出臺了救助、社區、養老等一系列關于民政工作的政策性文件。政策出臺遵照科學性、精準性、前瞻性原則,帶動了一方面工作、打造了一系列亮點。比如,在民政資金保障上,建立只增不減的剛性預算機制,確保民政資金足額保障。在養老、救助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民生服務領域,探索制訂各類民政行業標準,著力打造民政事業發展的新品牌。

  創新民政為民措施。開展了“陽光低保”、社會力量參與精準救助、“訪民情、解民憂、惠民生”、預防民政扶貧領域“微腐敗”的“三加一減”精準扶貧活動。同時,發揮民政職能作用,以社區“編籃子、理秩序、強服務”為抓手,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以農村社區建設為支點,精準定位民政部門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職能和作用,進一步發揮民政部門在社區治理中的作用,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打造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

  創新民政為民手段。構建“智匯民政”服務大數據平臺,以社區信息系統建設為基礎,居民管理為主線,制訂涵蓋民政各業務的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標準,建成自上而下統一規劃的大數據平臺,實現為民服務的科學化、規范化、便捷化。目前,德州市德城區所有城市社區政務服務實現社區代辦。

  創新民政為民平臺。推進了服務完善、管理高效、文明祥和、平安穩定、生態宜居的“幸福社區”建設。發揮德州交通區位優勢,打造養老服務發展高地。抓住德州納入國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歷史機遇,開展了養老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工作,認真把握養老服務業發展導向,堅持本地實際和外地經驗相結合、專門工作班子和專業第三方機構相融合,通過立法推進養老產業發展和事業進步。此外,試點推行“市民大食堂”。

  創新民政為民項目。結合東部城區建設,優化民政服務設施布局。在東部城區規劃建設中,把發展養老服務業、加強民政服務設施場所建設,作為推動產城融合、完善服務功能的核心板塊,嚴格按照有關要求,將各類民政服務場所、養老機構場所、社區活動場所等納入總體規劃,同步規劃建設,并把民政部門列入市規委會成員單位,確保政策落實到位。

  創新民政為民渠道。將社區建設作為構建共建共享共治基層社會治理的平臺載體,充分發揮社區黨支部的戰斗堡壘引領作用,發揮社區居民委員會服務、管理、監督的職能作用,發揮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社會力量的補充作用,將民政力量納入基層社會治理整體布局,實現基層工作力量擰成一股繩,民政資源形成一盤棋,社區治理由一家獨唱轉變為大家合唱。

  久久為功民政民生全力突破

  民政兜底保障和脫貧攻堅作用更加明顯。近年來,德州市逐年提高低保標準,農村低保標準超過省定扶貧線標準,保障城市低保5359人,發放低保金2256萬元;農村低保4.8萬余人,發放低保金1.3億多元;農村特困人員1.8萬余人,發放供養金7520萬元;支出臨時救助資金2646萬元,救助1.2萬人次。

  養老服務業深入發展。籌劃推動德州市養老示范城建設,建成“市民大食堂”4處,籌建了投資7億元、占地110畝的德州市養老示范城,建設示范性社區養老服務中心24處、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90處,新增養老床位4500張,全市養老總床位達到3.6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37張。新增城市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5處、農村幸福院100個。啟動養老立法工作,成為山東省先行試點。

  基層社會治理和社會組織創新推進。德州鄉鎮服務能力建設全面加強,建立了鄉鎮(街道)為民服務中心或依托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設立了專門民政服務窗口,村(居)設立為民服務站。全市146個城市社區配備社區工作者1187人,建成服務完善、管理高效、文明祥和、平安穩定、生態宜居的“幸福社區”30個。部署啟動鎮駐地周邊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構建鎮駐地“大社區”規劃基礎。推進“鄉-村”式農村管理體制向“街-居”式城市管理體制轉變。全市所有社區(村)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發揮了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村務公開全面規范,對65個村(社區)開展了實地督導,進一步加強了基層民主建設。“四社聯動”機制全面推行,打造了“情系桑榆”老年人服務等專業社會工作服務項目32個,培育社區志愿服務組織160余個、社區社會組織130余個,帶動發展社區志愿者近千人。深化社會組織改革,全市依法登記社會組織1288個,年檢合格率100%。

  民生公共產品服務供給水平明顯提高。地名普查數據近4萬條。完成陵縣撤縣設區工作,市主城區面積增擴2倍,撤鄉設鎮17個,新增街道辦事處3個。高標準設立道路標志2萬余個。深入推進殯葬改革和移風易俗,殯葬四項基本服務費用全部減免,全市行政村全部成立紅白理事會。加強公益性公墓建設,建成農村公益性骨灰堂850余處,節地生態安葬率達35%。規范婚姻登記管理,全市創建4A級婚姻登記處2處、3A級婚姻登記處6處,其余全部達到3A級服務標準。加強未成年人關愛保護,構建了市、縣、鄉、村四級聯動機制,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覆蓋城鄉的未成年人保護網絡。

  德州市2018年民政領域

  政府為民愛民十大工程

  ●實施基層民政能力夯實工程,配齊基層民政工作力量。

  ●實施服務民生進步支持工程,建立穩定的基層民政工作經費籌措和保障機制。

  ●實施智慧平臺便民工程,建立縣、鄉、村三級銜接互通的民生民政綜合服務平臺,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構建全覆蓋的“智匯民政”信息化平臺。

  ●實施民政助力鄉村振興工程,加強鄉鎮政府服務能力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脫貧兜底保障工程,整合救助資源,實現社會救助全覆蓋,構建社會“柔性”維穩基石。

  ●實施扶老助困提升工程,推進機構養老服務發展,并試點推行“市民大食堂”。

  ●實施“末梢”治理完善工程,發揮民政在社區“編籃子、理秩序、強服務”的職能作用,打通社區治理“最后一公里”。

  ●實施移風易俗攻堅工程,市、縣(市、區)普遍建立殯儀服務中心,加強公益性公墓規劃建設。

  ●實施“花蕾”保護工程,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創新流浪乞討救助管理,打造“控源、救助、教育、幫扶”的德州救助品牌。

  ●實施社會力量聚合工程,建立健全共享機制,凝聚社會力量參與,全面加強民生公共服務產品供給,推進城鄉民生公共服務均等化。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2.21)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