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濤 通訊員 李國全
11月5日,首屆中國善城大會在廣東省廣州市召開,會上發布了第五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率先把創建全國“慈善之城”納入城市整體發展戰略的廣州表現亮眼:城市公益慈善綜合指數得分位居全國第二,比上一屆躍升兩位,繼續保持全省第一;政府支持指數和地級市綜合指數得分,廣州也均為第一。
2015年以來,廣州市圍繞“人人慈善為人人”理念,以深化“羊城慈善為民”行動,創建“慈善城市”為主抓手,按照“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組織運作,社會參與,人人共享”的運作機制,打造出具有引領性的城市慈善發展樣本。
廣州慈善“政府支持”力度最高
“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由中國慈善聯合會研發,被業界形象地稱為“城市愛心GDP”。本屆慈善指數的221個樣本城市遍及26個省份,涉及的城市常住人口達6.35億人,具備較強的廣泛性和代表性。
“城市愛心GDP”從社會捐贈、志愿服務、社會組織、政府支持四個方面綜合衡量一個城市的慈善事業發展水平。廣州綜合指數89.12分獲得第二名,其中,“政府支持”分項,廣州則以24.78的高分領跑全國,顯示出政府部門在政策引導、資金扶持、組織培育、資源對接、氛圍營造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和顯著成效。
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我國城市社會捐贈穩步增長,社會組織數量持續增加,政府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全國城市慈善事業呈現出健康、快速發展的態勢。其中,北京、廣州、深圳、上海等城市的綜合指數位居全國前列。根據指數分析結果,我國各地區慈善事業發展水平還存在較大差異,東部城市慈善事業的發展水平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
推動形成人人慈善制度環境
近年來,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由民政部門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創建“慈善之城”聯動機制;在全國研發實施首個區域慈善指數,發布各區慈善指數報告,打造“人人慈善為人人”、具有引領性的城市慈善發展樣本。
2012年,廣州出臺《廣州市募捐條例》,開放公募權、規范募捐信息公開和監督,促進慈善事業蓬勃發展。2016年慈善法頒布實施以來,廣州又先后出臺《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等18份政策文件,制訂《深化“羊城慈善為民”行動,創建全國“慈善之城”2017-2020年行動方案》,在全國率先發布區域慈善指數分析報告。
圍繞創建“慈善之城”積極聯動政府各部門,保障各項創建措施落到實處。引導廣州市公益慈善聯合會、市慈善會、市義務工作者聯合會等行業樞紐型慈善組織發揮支持作用和平臺功能,形成“多方共建、協同聯動”的組織體系。鼓勵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廣東扶貧濟困日和“羊城慈善為民”行動等慈善活動。充分發揮家庭在城市發展和社會治理中的基礎作用,開展尋找“慈善家庭”活動,為人人參與慈善樹立身邊的榜樣。
人人慈善活動渠道順暢便捷
近年來,廣州市慈善主體持續壯大,人人慈善的支撐基石不斷夯實。在培育慈善組織方面,廣州對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登記制度,并予以開辦資金資助。目前,該市已有社會組織培育基地45個,重點吸納入駐包括公益慈善組織在內的社會組織1336個。在扶持力度方面,廣州逐年加大投入,連續5年舉辦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資助項目696個;出臺《廣州市社會工作服務條例》,全市188個社工站每年服務群眾超過300萬人次,全市注冊義工(志愿者)人數超過221萬名。
2015年,廣州提出“慈善+互聯網”戰略,打造的“廣益聯募”平臺成為慈善資源流通對接共享的“集善地”和公眾觸手可及的慈善便易平臺,累計募集善款3.55億元、捐款人數近22萬人次。
突出慈善在新時代參與精準扶貧的職責,今年,廣東扶貧濟困活動募集款物達6.31億元,創歷史新高。
共同發布創建慈善城市行動綱領
在此次大會上,來自國內的50余個城市還共同發布《創建慈善城市·廣州行動》,從密切配合黨委、政府,優化慈善行業發展格局;完善服務體系,讓城鄉居民獲得更多幸福感;成立慈善聯合會等行業組織,提升慈善行業社會公信力;建立職業化、專業化慈善人才隊伍;弘揚慈善文化,形成人人參與的慈善氛圍;建立協作機制,促進城市慈善事業均衡發展等方面采取行動,動員各方力量,整合慈善資源,充分激發社會活力。
廣州市還啟動國內首個“慈善城市發展研究基地”,將推動落實《創建慈善城市·廣州行動》,深入開展城市慈善事業的規律性、創新性和前瞻性研究,為全國城市慈善事業提供理論支撐、政策參考和實踐指導,推動構建和諧社會進程。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