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天真 通訊員 阮夢勤
“爺爺,來,把鞋子脫了,先泡泡腳。”上午10點多,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泉河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一樓的休息廳,寬敞的沙發,舒適的淺色被子,新購置的足療機,幾位老人安詳地躺在沙發上,享受著工作人員帶來的足療服務。據介紹,泉河日間照料中心是一家集“養、醫、學、樂、為、 教”為一體的“嵌入式”日間照料中心,而這也是阜陽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阜陽市探索“嵌入式”養老模式,為老人解決“生活缺助、安全缺護、健康缺管、精神缺通”的難題,逐步緩解了“老而無休、老而無安、老而無歡”的養老矛盾。
探索“嵌入式”養老模式
阜陽市致力于探索“嵌入式”養老新道路,大力推進機構養老項目建設,已建成阜陽市夕陽紅老年公寓、阜陽市潁泉區車站夕陽紅老年公寓、阜陽市潁州區王店鎮養老服務中心、阜陽市潁州區西湖景區白行夕陽紅老年公寓、優雅居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百善源養老服務有限公司,這些主要為老年人就近提供集中照護服務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可以讓老年人在不離開自己社區的環境下,享受到養老服務。這一實踐的開展,在社區建立起了更加親民的養老服務機構,有效地緩解了社會養老壓力。
同時,阜陽市夕陽紅老年公寓針對服務站點老年人統一開展照護需求評估。對于高齡、失智、失能老人,機構在尊重家人和子女意愿的同時,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分別提供常規護理、特別護理、全程護理等服務,讓這些老人在養老機構親情化、專業化的服務中,安度晚年時光;對于那些身體條件好、精神狀態佳的老人,養老機構采取靈活機動的服務方式,尊重他們各自的生活和娛樂方式,他們想回家與家人團聚時,就護送他們回家,想回養老公寓時,就熱情接他們回來。這樣不僅讓老人享受到家庭的天倫之樂,也讓老人的子女得到喘息和放松。通過可以鋪在老人床上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統,服務人員可以根據24小時不間斷地監護老人身體狀況傳回的數據,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讓老人得到實時呵護與服務。這也使得養老服務全程可控,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服務對象因人為因素造成身體傷害。
多點發力補齊養老服務短板
“自從有了日間照料中心,解除了孩子們的后顧之憂,住在這里,不僅吃喝不愁,還可以享受到精神慰藉。”潁州區泉河社區81歲的周大娘開心地說。由于高齡老人和空巢老人家庭不斷增多,單純依靠家庭和子女解決這一問題的傳統模式已難以為繼,潁州區結合實際,整合轄區資源,推出了不同于居家養老和養老院的一種新型社區養老模式。
記者獲悉,阜陽市是全國第三批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在關鍵領域和環節先行探索、重點突破、作出示范。構建“五個強化”,即強化組織保障、強化政策支撐、強化規劃引領、強化服務保障、強化養老產業發展; 做好“四保障、四提升”服務工作,即向居家老人、失能老人、困難老人、農村老人傾斜,提升養老服務標準化水平、智慧化水平、市場化水平、醫養結合水平;搭建市、縣、街道、居家四級平臺建設,讓老人獲得感、幸福感得到整體提升。
阜陽市民政局福慈科倪文寶介紹道:“阜陽市各類養老服務機構364個,社會辦養老機構76個;養老總床位64萬余張,其中護理床位占比 32.78%。養老機構內以設醫療機構、簽約醫療服務等不同形式提供醫療服務的比例達到93%,建立農村老年人家庭贍養協議簽訂制度,農村留守老年人聯系登記制度、養老服務補貼制度和老年人護理補貼制度。目前,已有18.04萬老年人領取高齡津貼,3.84萬老年人獲得養老服務補貼,0.68萬失能老年人享受護理補貼,老年人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
日間照料中心提供細致服務
席學山、焦紅英夫妻二人經常在早餐后到潁州區蓮池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這兒儼然成為他們第二個家。席老在中心逢人便說:“這比在家中溫暖,以往都是吃過飯就在家中坐著,我們看看電視、電視看看我們。自從中心成立以后,老鄰居、老兄弟姊妹又能聚在一起、嘮嘮嗑,還能做一些簡單康復鍛煉,每天到這里已經是一種習慣。”
百善源蓮池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負責人沙學剛介紹說:“我們通過搭建智慧養老服務平臺,為老年人提供助餐、健康數據監測、助浴等服務。依托該平臺的建設,中心將進一步拓展自身服務輻射范疇,探索‘虛擬養老院’為老服務模式。自2018年11月28日中心運營以來,目前登記老人數240余人,開展助餐服務、健康數據監測服務、紅外線足療、泡腳修腳等服務達4000余人次。”
“讓老人舒心、放心、安心,是我們工作的目標。”阜陽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春表示,阜陽市將會把關愛老人作為一項經常性、長期性工作,推進阜陽養老工作及日間照料服務政策落地開花。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