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昕 通訊員 高 峰
近年來,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大膽探索,創新推進農村福利機構改革,攻難點、除痛點、聚焦點,通過公建民營、醫養結合、分類供養等舉措,不僅有效地保障了政府兜底特困供養人員的基本生活,而且有效破解了失能、半失能以及精神失常等農村特殊對象的供養難題。
攻難點
公建民營創新運營機制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梓山湖畔的咸安區官埠橋鎮農村福利院,庭院寬敞整潔,新修的護理樓白墻黛瓦。冬日難得的暖陽下,幾位老人正坐在庭院臺階上曬太陽。陳盛林是官埠橋鎮堯嘴村3組的五保戶,也是第一批入住福利院的對象。說起現在的生活,他贊不絕口:“每餐有兩菜一湯,蓋的都是新棉被,都是公家出錢,自己不出一分錢!”
與其他農村福利院不同,官埠橋鎮農村福利院是咸安區首家開展公建民營改革試點的農村福利院,采取公建民營的運營方式。據咸安區特困供養負責人晏江濤介紹,鎮里建好福利院大樓等主體設施后,托管給梓山湖生態養老院運營,在優先保障該鎮孤寡老人、五保老人和特殊困難老人養老的基礎上,面向社會提供有償養老服務。2017年1月,官埠橋鎮農村福利院暨梓山湖生態養老院正式掛牌對社會開放。
為解決公辦養老機構服務不優、效能不高等問題,近年來,咸安區大膽推進公辦養老機構試點改革,逐步推行農村福利院公建民營。在確保產權明晰、兜底對象保障到位和國有資產不流失的前提下,引進社會資本實施公建民營,全面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
目前,該區官埠橋鎮和溫泉街道辦事處分別與咸寧市夕陽紅養老服務公司、廣東珠海白云康復醫院簽署租賃合同,將農村福利院經營權租賃給企業運營,并明確了鄉鎮政府與企業各自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除痛點
醫養結合補齊供養短板
在官埠橋鎮農村福利院,護理大樓前掛著的3塊牌子十分引人注目,分別是咸安區官埠橋鎮農村福利院、咸寧梓山湖護理院、咸寧梓山湖生態養老院。該院負責人介紹,這里配套有醫護人員,隨時為老人提供醫療服務。
“要不是住在福利院,有醫生及時救治,說不定我早就沒命了?!?0歲的萬光海老人告訴記者。2018年8月,久病臥床的萬光海突發心臟病,福利院護理院業務院長兼主治醫生王德剛立即進行搶救,一個小時后,老人的心跳逐步恢復正常,生命得救了。
“住在這里的院民,身上一般都有多種疾病,突發急病常有發生。如果福利院里沒有長期守護的醫生和護士,老人死亡率會大大增加。”王德剛說,正是得益于醫養結合,才使院內一些老人在生病時得到了及時救治。
“對于入住福利院的大多數失能、半失能等特殊供養對象來說,不只是需要‘養’,更需要‘醫’。只有養老與醫療相結合,養老與康復相結合,才能真正解決他們的供養問題?!毕贪矃^民政局局長王小橋說。
近年來,咸安區積極探索推行醫養結合模式,在溫泉、官埠橋兩地福利院增設咸寧梓山湖護理院、咸安區博德老年人養護中心等取得衛生部門專業許可的醫療機構;在福利院配備專門的醫生、護士、康復師、心理咨詢師,購置多種專業醫療設備,設置內科、外科、中醫科、臨終關懷科等診療科室開展相關業務。并且與本地大型醫院簽訂合作協議,開通轉診綠色通道,患病老人在福利院無法得到有效診治的情況下,可第一時間通過綠色通道轉送至醫院治療。
同時,打通醫保支付通道,特殊供養對象的所有醫療費用在院內就能通過城鄉居民醫保、民政醫療救助全額予以報銷,實現了老人“小病不出院,大病隨轉診”。
聚焦點
分類供養破解特殊難題
“通過規范的藥物治療,輔以系統的康復治療措施,他現在行為良好,無暴力傾向,并且生活自理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苯?,大幕鄉馬安頭村陳幼林的家屬欣慰地說。
陳幼林患精神障礙疾病22年,過去經常傷人毀物,并且無故毆打村民,個人生活、衛生不能自理,最后其親屬將他送至該區溫泉街道福利院進行專業治療。
據記者了解,該福利院目前由珠海白云康復醫院經營,是一家重點針對老年智力障礙、精神障礙患者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共設有180張床位,現入住精神障礙康復者29人,其中,特困供養人員17人。
在引入民間資本的同時,咸安區還積極整合各級補助資金,推進福利院提檔升級,全面激活各項資源,實行社會化運營,逐步破解失能、失智以及精神失常等特殊對象的供養難題。
根據官埠橋鎮福利院和溫泉街道辦事處福利院各自的運營能力和特有的醫療護理資源,該區民政局通過集中購買服務,將全區農村特困失能、半失能人員統一委托官埠橋鎮福利院代養,將全區農村失智和精神障礙疾病供養對象統一委托溫泉街道辦事處福利院代養。區民政局協調各方將供養經費直接撥付福利院,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效能,緩解兩個福利院的運營壓力。同時,兩個福利院和其他12個鄉鎮人民政府以及托養人員簽訂三方協議,明確各自權利和義務。
截至目前,咸安區共有失能、失智等特困人員258人。其中,官埠橋鎮福利院入住55人,占總數的22%;溫泉街道辦事處福利院入住31人,占總數的12%。下一步,該區還將逐步加大推廣力度,讓更多特殊對象得到照顧和關愛。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