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奇 李鋒華
近年來,福建省各級民政部門結合本地實際綜合施策,在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方面打出“組合拳”,有效提升了社區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頂層設計 促進政策完善
社區社會組織要發展,政策先行是關鍵。福建省民政廳于2008年8月、2014年5月先后出臺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文件,明確社區社會組織登記備案、管理服務等措施,按“3+X”模式建立社區社會組織體系,“3”指一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一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或中心、一個社區志愿者服務協會;“X”指社區結合實際成立的社區服務、慈善救助、文化體育等各類型社會組織,建立起以縣(市、區)民政部門為中心、街道(鄉鎮)為主體、居(村)委會為基礎的三級管理模式。
今年11月,省民政廳聯合省財政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等五部門出臺《關于進一步推動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培育發展重點,提出建立分類管理制度、完善培育扶持措施、強化管理服務等具體要求。各地也結合實際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為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提供了政策保證。
優化環境 促進培育扶持
經費上支持。2015年以來,連年實施省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安排2000多萬元資金支持社區社會組織參與養老、兒童關愛等社會服務。2017年全省安排經費1.28億元,用于培育社區居家養老專業化服務組織及向該類組織購買服務。省文化廳、省體育局等部門也安排了相關經費,撬動各地對社區社會組織經費的投入。為支持社區社會組織承接社區服務,省財政廳還出臺《福建省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將社區建設、人民調解等城鄉社區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各地也結合實際出臺了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
能力上孵化。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平臺,為社區社會組織提供公益創投、補貼獎勵等支持。廈門、南平等地每個縣(市、區)均建有1個以上社區社會組織孵化平臺,統籌解決社區社會組織發展中遇到的人才、資金、場地等問題。
宣傳上造勢。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途徑,廣泛宣傳社區社會組織先進典型,營造良好氛圍。2017年11月,省民政廳積極配合民政部組織的十多家中央新聞媒體采訪團赴閩采訪社區社會組織工作,人民網、《工人日報》《中國社會報》等媒體集中宣傳了全省社區社會組織工作成果。在此基礎上,省民政廳匯編了《新時代、新活力、新作為——中央新聞媒體采訪報道福建社會組織工作作品集》,進一步擴大了福建社區社會組織工作的影響力。
“三社聯動” 促進服務提升
全省民政部門堅持以“三社聯動”為抓手,推動建立社會工作者與社區社會組織聯動機制,以社會工作專業優勢帶動社區社會組織提升服務能力、規范組織運行、導入資源要素,實現社工機構和社區社會組織“雙提升”以及社區居民、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三受益”目標。
2018年,省民政廳在全省實施城鄉社區“三社聯動”行動計劃,開展省、市、縣三級“三社聯動”試點132個,推動建立以社會工作者為主導、社會組織為載體、城鄉社區為平臺的社會工作服務模式,重點培育為老年人、兒童和殘疾人等特定群體服務的社區社會組織,引導社會工作者在提供社區服務的同時,扮演好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引導者、支持者、資源鏈接者等角色,以社工專業服務帶動社區社會組織提升能力、活力、作用力。
各地還著眼提升社區社會組織工作人員專業化水平,堅持把社區社會組織工作人員培養成社會工作者,把社會工作者通過合法程序納入社區社會組織負責人,培養了一批熟悉社會組織運作、具備社工專業服務能力的社區社會組織工作人員。目前,全省社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達10154人,平均每個城市社區有社會工作者2-3人。
典型引路 促進整體推進
堅持從社區社會組織“接地氣”出發,推動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全省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典型先行、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的工作格局。
廈門市思明區民政局將社區社會組織分為已登記成立、登記條件成熟、由街道(鄉鎮)實施管理三類分類施策,增強管理實效。通過邀請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議事、完善社區“大黨委”等方式,著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晉江市民政局著力打造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的三級平臺,在市本級建成面積3800多平方米的市社會組織孵化園,為入駐社會組織提供場所設備、登記指導、專家督導、培訓交流等支持服務,成為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技術培育平臺”;在鎮試點成立鎮級社會組織聯合會、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實現全市鎮(街)依托行政服務中心設立社會組織服務站全覆蓋,打造社區社會組織聯動發展的“鎮域樞紐平臺”;在村(社區)鼓勵社區提供社區社會組織運行資源支撐,打造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的“托底孵育平臺”。
三明市梅列區民政局打造了社區社會組織管理服務“三級平臺”,區本級指導平臺成立由區委組織部、區民政局、區文體局及各鄉鎮(街道)等組成的區社區社會組織指導組,在鎮(街)成立社區社會組織指導站,在社區設立社會組織孵化中心。
福州市鼓樓區三坊七巷社區探索形成1個社區黨委領導、1個社區社團承辦、N個學習圈開展實施的“1+1+N”工作模式,建立社區牽頭、社團承辦、機構服務、社會支持、群眾參與的“五位一體”工作機制,有效提升了社區教育、家庭教育等社區學習服務。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