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雷 耀
鑲嵌在秦嶺、巴山之間,有著“天漢”之美稱的陜西省漢中市,四季分明,生態環境宜人。每年春天,盛開的油菜花與青山綠水相互掩映,構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早在1998年,漢中市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呈快速增長態勢。目前,全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77.59萬人,占總人口的20.2%。
近年來,漢中市依托“西北小江南”獨特的自然人文優勢,將養老產業與旅游休閑、養生產業、城鎮化建設深度融合,著力打造全國知名的養老養生基地,打響“真美漢中、康養福地”養老品牌,不僅為當地老人營造了幸福的晚年生活,還吸引了大批外地老人在漢中養老。入住勉縣福康老年公寓、來自東北的80歲老人王霞逢人便說:“我來到氣候宜人、風景如畫的漢中,享受到吃飯、住宿、醫療護理等一系列服務,住在這里,我放心。”
6月18日,漢中市委書記王建軍到佛坪縣中心敬老院調研指導工作,對該院在提高入住率、老人生活護理、完善基礎設施、院內園林建設及生產經營等方面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他要求,工作人員進一步增強工作責任,提高供養服務質量,不斷改善敬老院居住環境,提高老人生活質量。兩年前,王建軍還到勉縣專題調研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他要求,繼續加大民生事業投入,激發社會活力,堅持走多元化養老服務之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積極穩妥地推進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增強服務功能,實現服務效益最大化。在第十四次全國民政會議上,勉縣中心敬老院還榮獲了“全國民政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市委領導對養老工作的高度重視,為漢中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各項政策協同發力、吸引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發展領域,初步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形式多樣的養老服務新格局。截至2018年底,漢中市共有各類養老服務設施1009個(含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養老服務站、農村互助幸福院等),總床位數近2.7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床位數由2011年的19張增長到38張,初步形成漢臺、南鄭、西鄉、勉縣四大養老生態園區。
“我們漢中,青山綠水、生態良好,發展養老事業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十二五’以來,漢中市機構養老、民辦養老、居家養老、醫養結合等一批養老機構如雨后春筍,東方、福康、如家等一批康養型養老機構陸續建立發展。”漢中市民政局局長張正榮告訴記者,“預計到‘十三五’末,每千名老年人養老床位數將達到40張以上,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搶抓發展機遇,夯實托底保障
黛瓦粉墻,綠樹成蔭,魚塘靜謐……7月初,記者跟隨民政部政策法規司蹲點調研組走進位于南鄭區陽春鎮付家河村的南鄭區中心敬老院時,首先被院內的美景吸引,老人個個衣著整潔、精神矍鑠,工作人員耐心細致地為老人服務。“在這里,我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玩伴很多,大家在一起其樂融融”“感覺每天生活都很開心”……老人們爭相向記者吐露他們的心聲。
“我院是2008年‘5·12’地震后經省政府批準新建的首批災后重建重點項目,于2009年9月動工修建,2011年5月投入使用,總投資1760萬元,設置供養床位300張。此外,還下轄4個區域敬老院和1個護理分院,共設置床位830張。已集中供養院民430位。”南鄭區中心敬老院院長熊進介紹說,“我院組建了一支20人的孝心服務隊,為老人提供個性化、保姆式一對一服務。設立醫務室,選聘專職護理員,實現小病不出院,生活有保健。設立臨終關懷室,為老人準備臨終用品,讓他們的人生在安靜、祥和中畫上圓滿句號。”
汶川特大地震,波及漢中市全境。災后,該市搶抓實施“民生八大工程”和災后恢復重建的歷史機遇,把特困供養服務機構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強化托底保障功能。災后,全市新建、改擴建66所敬老院。如今,南鄭、洋縣的陜南水鄉建筑,漢臺、勉縣的現代建筑,略陽的中式建筑,鎮巴、留壩、佛坪的徽式建筑,寧強的歐式建筑等,既有現代園林風格,又有異域風情,還兼顧民俗傳統,這些特困供養機構已成為漢中市城鄉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公辦養老機構“掌門人”的選拔任用也非常關鍵。“全市11個中心敬老院院長均為擔任過鄉鎮或部門領導的正科級干部,54個區域敬老院院長多為副科級事業編制。”張正榮介紹說,“他們實踐經驗豐富,為各縣區敬老院規范管理提供了堅強保障。”
近年來,漢中市還為各敬老院改造配置了取暖設施、護理設施、消防安全設施、無障礙設施、應急呼叫系統等,開設閱覽室、健身室、壽宴廳、康復治療室、文化娛樂室、心理咨詢室等,努力實現功能化、人性化。去年,全省敬老院院長培訓班在漢中舉辦,南鄭區創建特色養老體系和寧強縣打造“悅色而養”特困供養機構的做法在全省作了工作交流。
激活養老市場,滿足多元需求
2018年10月17日,重陽節當天,南鄭區如家老年公寓開院運營,它的建成投用促進了陜南規模化民辦養老事業的發展。如家老年公寓屬于民辦公助性質,于2014年6月開始建設,歷時4年,投資6300萬元,占地面積160畝,規劃設計床位數1200張,初期提供有500多張床位。現有3幢老年公寓、醫院門診樓、住院部、餐廳等配套用房共2.3萬平方米。除面向社會老人外,如家老年公寓還發揮溢出效益,為本轄區分散供養的農村特困人員提供照料護理服務。
2018年11月,在南通市民政局與漢中市民政局的支持下,南通市陽光養老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與如家老年公寓簽訂《合作框架協議》。“雙方認真研定兩地合作規劃,就服務理念、項目指導、帶教培訓、人才培養等內容,以及陽光養老在創建標準化建設中的成功經驗及做法,進行深度對接與交流。”南鄭區民政局局長饒慶告訴記者,“今年,經雙方精心籌備,蘇陜協作養老服務發展幫扶基地正式運營,為兩地養老人才隊伍共建共享提供了重要平臺。”
據介紹,自2011年起,市、縣兩級按全市人口年均1元的標準,將養老事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市、縣每年拿出不低于50%的福彩公益金,用于養老服務體系建設。2018年10月,市政府還出臺《漢中市全面放開養老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實施意見》,全面放開了養老服務市場、降低了準入門檻、支持多元投入、改進審批服務,并附以各類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支持力度。
搭建網絡平臺,實現智慧養老
2015年,漢中市安排福彩公益金30萬元,開展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在日間托老護理型養老上,爭取省級資金1200多萬元,依托鎮街和社區資源,建設城鎮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養老服務站36個,積極開展面向轄區的為老服務和日間照料。2016年,提出城區居家養老服務進社區覆蓋率達30%、打造“10分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圈”目標,并爭取省級補助資金120多萬元,推動漢臺區陽光、幸福家園和城固億家等6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探索“連鎖化、專業化、品牌化”的可持續發展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
為打破傳統養老模式,豐富養老內容,漢中市還招商引進陜西東方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5000多萬元搭建漢中智慧養老平臺,建成漢中智慧養老中心。目前,該平臺養老服務業務已在5個縣區32個鎮(街)設置智慧養老中心和服務站點,涵蓋家庭保潔、助餐等20多項服務內容。該公司還首創“一元養老”模式,發揮高科技智慧養老平臺優勢,以居民小組為核心,開展社區養老活動,整合社會資源,為老人購買養老服務卡。每天一元錢,智慧養老中心通過健康管理、精神贍養、惠老超市、營養餐桌、便民服務、旅居養老六大板塊內容,為社區老人提供全方位養老服務。
“城市社區是老年人的主要聚集地,社區養老服務的優劣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社區綜合服務管理水平。”張正榮表示,“圍繞打造‘10分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圈’目標,依托公辦社區養老服務站、日間照料中心及‘互聯網+養老’模式,融合帶動生活照料型、信息服務型等多種形式的民辦居家養老服務的延伸和發展,滿足大多數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