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翟 倩
湖北省荊州市第一兒童福利院始建于1950年,是一所集福利院、光榮院、兒童福利院、兒童福利指導中心為一體的綜合院。全院占地面積110畝,建有老年公寓4棟548張床位,兒童藍天計劃大樓一棟,設床位100張,綠化覆蓋率達到65%。
一進兒童福利院大樓,映入眼簾的是“相親相愛一家人”大合照,里面有福利院從建院至今收治的孤棄兒童375人,其中112人涉外送養,89人國內收養,120人回歸社會或成家立業,目前在院集中供養41人。
特殊教育,讓孩子們有融入社會的能力
“特殊教育的發展水平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實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時代精神。能接受到教育是每一個孩子應有的權利,保障特殊兒童的教育權利是兒童福利機構的職責所在。”荊州市第一兒童福利院兒童部副主任文雯說。
在該院,特殊教育主要開展幼兒早教和特殊兒童教育,為了讓孩子今后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群體,一般聾啞的特殊兒童會送往正規特殊學校上學。2015年,院里送到荊州市特殊教育學校上學的聾啞兒童,如今已經能夠喊“爸爸”“媽媽”“阿姨”等簡單詞匯,用手語能簡單地和小朋友溝通。
在福利院,腦癱等重癥孩子比較多,為了讓他們在院里得到康復訓練,院里設有水療室,配有兩臺水療儀,為低齡兒童進行水療、游泳、撫觸及監護指導;多感官功能訓練室,34項感官訓練儀器,為智力殘疾兒童的感官訓練和功能恢復起到決定性作用。特別是2017年,福利院投資近百萬元修建了康復室,里面有30余項康復器材,主要是為腦癱兒童及肢體殘疾兒童提供康復服務。
目前,該院現有康復治療師及康復訓練員10名,日常康復訓練患兒18名,每天分上下午兩個課時段。康復范圍逐步從院內拓展到家庭代養及全市兒童福利機構,先后有60多名兒童接受了專業的康復訓練,效果明顯。
在福利院還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是一個單獨的“情景教室”,分別是情景超市和情景理發室。超市里,蔬菜、餅干、飲料、日用品、學習用品應有盡有,除了蔬菜是塑料模型外,其他都是真實的。老師平時會根據兒童的日常表現對孩子們進行模擬幣獎勵,孩子們可以用模擬幣在超市購買自己喜歡的物品,“他們自己扮演導購、售貨、收銀,既體驗了生活又可以激勵他們努力學習,感受真實的世界。”理發室則完全照搬外面的理發店,只不過所有的東西都小了一號,并且制定了價格:剪發一次8元,洗發一次5元,護理頭發10元,梳發、盤發5元,“這里是老師為孩子們理發護發的區域,有對這感興趣的孩子,也可以在這里學習理發技術。”文雯介紹說。
收養與就業,孤棄兒童的明天更加美好
孤兒總有長大的時候,給他們美好的未來,是福利院工作人員最大的期望。
2013年一名10歲的小男孩來院回訪。他2003年12月4日出生,患有先天性雙足馬蹄內翻。入院后發現,病情使他的活動、站立都受到影響,按醫生建議,在7個月的時候,為他做了雙腳矯正手術。術后雙腳情況改善明顯,考慮到孩子的未來,該院作為兒童的監護人,經過湖北省涉外收養中心嚴格的審核,2006年被一位美國女士收養。
一轉眼7年過去了,小男孩與他的養母一起來院回訪,參觀了曾經生活的地方,跟曾養育過他的護理員阿姨以及童伴們交談玩耍后,小男孩的養母落下了眼淚,表達出她對回訪感觸很深。
“我們一直都在努力給孩子們尋找一個圓滿的歸宿,每當看見他們有一個溫暖的家,有了疼愛他們的爸爸媽媽,即便是黃頭發、藍眼睛,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他們幸福就好。”文雯的話語道出了所有兒福人的心聲。
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心理、生理也逐漸發育成熟,就業、成家等一系列問題都需提上日程。與其他兒童福利院一樣,荊州市兒童福利院對年滿18周歲、有一定技術、有一定勞動自理能力的孩子,都會讓他們回歸社會,通過勞動自食其力。
建院以來,該院有不少年滿18周歲的孤棄兒童踏入社會就業,有在北京、上海、深圳或本地就業,也有不少的孤棄兒童成家立業,為人父母。目前,有一名成年孤兒留在荊州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后勤部工作。“今后,我們還將繼續積極創造條件,教育鼓勵他們勤奮學習,提高就業能力,讓他們順利融入社會。”文雯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