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 蘊 張麗霞
“禾計劃”實施一年多的時間,1600多個鄉鎮(街道)社工站已經落地建成。在社會工作認知度不高的內陸農業大省湖南,如此大規模建立社工站的工作是怎樣完成的?人、財、物從哪兒來?具體怎么建、怎么管?一起看湖南民政如何破題、如何行動。
省級——做好規劃者
好的規劃是事業成功的一半。湖南省關于鄉鎮(街道)社工站項目的規劃,主要回答了三個問題:社工站怎么建、誰來建?服務誰、服務什么?怎么管、管什么?
社工站怎么建、誰來建?關于這個問題,記者在湖南省《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項目實施方案(試行)》中找到了答案。該方案厘清了省、市、縣民政部門職責,建立了“省民政廳-市州民政局-縣市區民政局-鄉鎮社工站”四級管理體系,并明確,以縣級民政部門當年社會救助專項資金的2%作為社工站運營資金主體。
社工站服務誰、服務什么?湖南省民政廳《鄉鎮社工站項目服務內容指引》明確規定,鄉鎮(街道)社工站主要服務內容為:社會救助、兒童關愛保護、城鄉社區建設、養老服務等四大民政領域21項服務事項。社工站在協助基層民政工作的同時,延伸服務觸角,為重點人群開展專業服務。
社工站怎么管、管什么?在“禾計劃”實施過程中,培訓、督導和評估三個支持系統發揮著獨特作用。培訓方面,首先對122個區縣共計432名民政干部分期進行了輪訓,并為2100名新入職社工開展10期強化學習班;督導方面,對社工側重于情感支持和專業指導,對縣市民政部門著重開展項目進程風險預警;評估方面,線上監測和線下實地評估相結合,及時掌握全省社工站日常運營。
湖南省民政廳做出的規劃,為各級民政部門實施好鄉鎮(街道)社工站項目提供了一份清晰的建設指南。
縣市——做好建造者
縣級民政部門是實施社工站項目的主體,是社工站的建造者,承擔著“配場地、選機構、招人才、訂計劃”的主體責任。能否履行好職責,縣級民政部門既沒經驗、心里也沒底兒。“鄉鎮社工站項目是一個新嘗試,穿著鞋走路誰都會,光著腳下河需要勇氣和智慧。”長沙縣民政局社會組織管理局局長羅特的話透露出當時的擔憂。
擔憂歸擔憂,但沒有一個縣止步。積極爭取黨委政府支持,是縣級民政部門做的第一件事。羅特及時向縣政府領導進行專題匯報,長沙縣委、縣政府對這項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參照省里的文件出臺了長沙縣《鎮(街)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實施方案》,對服務場地的提供、人員的配備等作出明確規定。
為加快社工站落地,很多縣市民政部門制訂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其中承接機構選擇和社工人才招聘被排在首位。在承接機構選擇上,各縣市民政部門通過公開招投標,并明確“不以價低者得”,嚴格把控承接機構質量關。在社工人才招聘上,雖然具體由承接機構負責組織,但各地都制定了嚴格的標準。有的縣市民政部門積極配合,如漣源市的招聘程序參照公務員招考程序執行,并邀請紀檢部門全程監督,確保過程公開、透明。在采訪中記者也發現,一些縣市社工機構數量較少、專業人才不足,在滿足群眾個性化需求方面還存在差距。
為了讓街鎮社工站的服務更貼近群眾,很多縣市民政部門根據街鎮實際,對社工站給出不同建議和指導。基礎薄弱的鄉鎮,側重開展民政事務性工作,提升基層民政經辦能力;工作基礎好、發展水平高的街道,整合資源開展專業服務,重點做好社區營造、重點領域人群幫扶。
“我們最怕上面只給政策別的就不管了,而鄉鎮社工站建設是既給政策也教方法、還給指導,所以這項工作不會走樣。”漣源市六畝塘鎮黨委書記梁堂林這樣說道。
鄉鎮——做好支持者
鄉鎮是社工站最終落地之處,作為項目的受益方,鄉鎮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社工這支隊伍的支持和認可。地處貧困山區的石門縣,27個鄉鎮第一時間為社工站配齊了獨立辦公用房和電腦等辦公設備,解決好社工的食宿。為更好地留住人才,慈利縣每個街鎮每月都給在崗社工發放補貼,并讓社工加入工會。
記者走過的鄉鎮,有的為了方便社工接待來訪群眾,給社工站裝了空調;有的干部住宿標準三人一間,卻給社工安排了單間,將社工視為引進人才;有的看到社工經常入戶,主動提出每月給報銷交通費……這些“特殊”待遇背后,記者看到的是鄉鎮黨委政府對這次改革創新的高度認可,和留下這支服務基層專業力量的決心。
按照服務合同規定,在社工站的具體管理上,由鄉鎮和承接機構實行雙重管理,民政辦主任兼任社工站站長,社工既要協助鄉鎮民政開展服務,同時要按時向社工機構匯報工作情況,鄉鎮不能順便抽調社工從事民政以外的工作。
該怎么用好這支專業隊伍呢?“我們不會用行政手段管理社工,社工應該服務特殊群體和困難群體。”湘潭縣河口鎮黨委副書記倪赤炎說。“社工應該延伸民政工作,提供個性化專業服務。”長沙市望城區靖港鎮鎮長胡宇波非常贊成倪赤炎的觀點。胡宇波希望社工能放開手腳,帶動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鄉鎮、關注民生。
機構——做好指導者
截至目前,接受湖南省民政廳中期評估的26個縣市區社工站,已鏈接社會款物692萬元,發展志愿者2.21萬人,幫扶困難家庭4.23萬戶。(下轉2版)(上接1版)
專業性是社工最本質的特點,承接機構按照服務合同約定,對社工進行日常管理,同時要提升社工的專業能力,組織社工開展好專業服務。汨羅市陽光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負責人鄒雯說:“我們機構對社工的培養有嚴密規劃,從崗前民政業務知識的培訓、活動方案的策劃和撰寫,到外出參訪學習以及督導跟進,都有很明確的專業目標。”
令人欣喜的是,這樣的培養在社工們身上得到了不錯的效果體現。社工何偉坤一開始很不適應撰寫工作日志、周計劃、月計劃等要求,他覺得太繁瑣了,但經過一段時間后,他覺得這種“做事留痕,有計劃服務”的方式讓工作更加得心應手。
除了做好專業服務的引領,一些機構還在本土化工作方法上動起了腦筋。長沙市望城區坤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讓社工和民政辦主任結“師徒”對子。邵陽市雙清區和諧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對社工采用了“3+2”管理模式,即3天在鄉鎮辦公,2天入戶走訪,這種方式能讓社工快速熟悉并掌握街鎮情況。
經過上述一系列努力,一支熟悉民政業務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已活躍在湖南城鄉基層民政一線。1600多個鄉鎮(街道)社工站的建成,只是湖南深化基層民政改革、創新驅動之路的良好開端。這種在鄉鎮(街道)搭平臺、建隊伍的努力,就是要把專業服務的觸角延伸到基層、延伸到群眾,把“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落到實處。隨著工作更實、服務更優、溫度更暖,必將贏得群眾的廣泛支持和認可,基層民政也將凝聚起更強大的為民愛民的力量。“禾計劃”今天精心培育的秧苗,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生長為“長稠長穗”的豐收沃野。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