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三代軍轉民政人演繹不變?yōu)槊癯跣?

時間:2019-08-01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周 亮 通訊員 阿依努爾·巴黑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民政廳駐阿瓦提縣烏魯卻勒鎮(zhèn)庫木艾日克村“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隊里,有這樣一群人:過去,他們身著戎裝,保家衛(wèi)國;今朝,他們扎根民政,駐村奉獻。軍營塑造了他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zhì),民政涵養(yǎng)了他們?yōu)槊駩勖竦姆瞰I擔當。從軍人到民政人,他們秉持“退伍不褪色,轉業(yè)不轉志”的軍人本色,用實際行動把初心和使命寫在了維護穩(wěn)定的第一線、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為民服務的最前沿。

  60后“老兵”

  走村入戶忙并快樂著

  庫木艾日克村有378戶、1852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166戶、749人。這樣的深度貧困村在2018年底就實現(xiàn)了整村脫貧,民政廳駐村工作隊全體成員的辛苦付出功不可沒。他們各有特長、分工合力、敢于擔當,有群眾工作行家,有項目管理人才,有扶貧攻堅專家,有信息宣傳能手,駐村工作做得風生水起,大家都“忙并快樂著”。

  1995年轉業(yè)到自治區(qū)民政廳地名標準化中心、現(xiàn)在駐村工作隊擔任副隊長的孫來林就是這些駐村扶貧“大忙人”中的一位,“像上了發(fā)條的鐘表一樣停不下來”是大家對57歲的孫來林的懇切評價。

  庫木艾日克村特殊困難家庭基數(shù)大,駐村干部人均包聯(lián)17.5戶,要落實每7-10天走訪一遍的要求,任務非常繁重。孫來林在開展常態(tài)化入戶走訪時,重點了解村民的思想動態(tài)和困難訴求,傾聽他們的意見建議。同時,結合工作隊每天晚上的信息研判會,對當天收集到的群眾訴求進行梳理,爭取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

  在近日的一次入戶走訪中,孫來林看見村民左熱木·乃買提想測血糖但不得要領,便上前幫忙:“我也有高血壓和高血糖,血糖高的話飲食要非常注意,馕啊、面條啊要少吃,少喝酒,睡眠要保障……”在81歲的達吾提·沙吾提家中,孫來林一進門就向老人敬了軍禮,老人從口袋里掏出退伍軍人證書,激動地說:“我1964年入伍,實現(xiàn)了保家衛(wèi)國的理想。老孫以前當過步兵,他理解我,經(jīng)常跟我聊天,比兒女陪我的時間都多。”

  正是這一點一滴的真情付出,才讓特殊困難家庭真正認可了民政廳駐村工作隊隊員,有事情愿意跟他們說,有困難主動找工作隊幫忙,從心里接納了工作隊。

  70后“書記”

  扛起脫貧攻堅重任

  任冰濤2006年從某導彈部隊轉業(yè)到自治區(qū)民政廳最低生活保障處。軍營15年爬冰臥雪的生涯,將“聽黨指揮、服從命令、嚴守紀律、不怕犧牲”鐫刻在他的靈魂深處。如今,作為民政廳派駐庫木艾日克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他仍然把祖國和人民裝在心中,把脫貧攻堅的責任扛在肩上。

  工作隊成立庫木艾日克村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實行“第一書記”和黨支部書記雙組長制,統(tǒng)籌工作隊和村“兩委”形成合力,劃分脫貧攻堅項目執(zhí)行組、檔案整理組、群眾宣傳組、干部幫扶組,明確責任分工,既統(tǒng)籌兼顧,又各司其職。

  在“思想引導先行、項目扶持提升、轉移就業(yè)促進、社會保障兜底”扶貧工作基本思路的指導下,任冰濤從貧困群眾內(nèi)生動力不足、“等靠要”思想嚴重的“窮根”著手,結合國旗下宣講和入戶面對面宣講,與貧困群眾談想法、謀發(fā)展、話感情、拉家常、說意見、提建議,實現(xiàn)轉移就業(yè)255戶、482人,其中,貧困戶轉移就業(yè)112戶、211人。

  在他的帶領下,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扎實推進就業(yè)技能培訓,重點開展國語培訓、果樹修剪、面點師培訓等,并籌集5萬余元資金,委托職業(yè)培訓學校開展了“農(nóng)村實用技術培訓班”,全村先后160余人參加培訓獲得就業(yè)技能。2018年,累計投入扶貧項目資金和村級惠民生專項資金1135.48萬元,實施入戶項目12個,受益貧困戶152戶、669人;公共項目6個,使全體村民受益。脫貧攻堅領導小組還積極引導農(nóng)民合作社與糧油購銷公司簽訂合同,引導貧困戶與棉業(yè)公司簽訂扶貧籽棉收購合同,解除貧困戶產(chǎn)品銷售的后顧之憂。

  80后“兵哥哥”

  走好為民服務新征程

  相較于已經(jīng)駐村三年的孫來林和任冰濤來說,2016年才從武警邊防部隊轉業(yè)到民政廳的張建是駐村“新兵”,但這并不妨礙村民對這個年輕人的喜愛。在農(nóng)牧民夜校里,他是“國語教得細的好老師”;在特色黨日活動中,他是“認真負責的好班長”;在入戶走訪時,他是“留守、孤寡老人的好兒子”;在兒童社工服務站里,他是“風趣幽默的小哥哥”……“我就是要以‘新兵’的姿態(tài)好好跟‘老兵’學、跟前輩學,走好為民服務的新征程。”張建說。

  “我們家突然沒電了,你能不能來家里看一看?”11歲的木扎帕爾急匆匆地跑到工作隊找張建。張建背起“萬能包”去到木扎帕爾家,迅速進入工作狀態(tài)。這個“萬能包”是讓張建在村民里“出名”的原因之一,小到螺絲釘、大到扳手電線等工具一應俱全。入戶走訪時,發(fā)現(xiàn)誰家有需要修修補補的地方,他就順便上手幫忙做了。一年時間不長,但村里的老人、孩子都知道,需要維修找民政廳駐村工作隊張建。

  中華民族樂善好施的美德通過工作隊隊員的行動潛移默化地感染了當?shù)厝罕姡白窦o守法好公民”“愛老孝親好兒媳”“團結和睦好家庭”“創(chuàng)業(yè)致富好村民”等典型先后涌現(xiàn),發(fā)揮了輻射帶動作用。“現(xiàn)在,村里還組成了一支志愿服務隊,繼續(xù)傳遞正能量。”張建說。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8.1)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