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 俊 王正玲
近段時間以來,社會上“一老一小”話題廣受關注。如何更好地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如何更好地守護兒童權益?如何將社會救助保障網織得更密更牢?上海市民政局近期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要求,打開大門聽意見,通過開展座談會、入戶訪談、蹲點調查等形式,面對面地聽取基層和群眾意見,持續推動對民生領域痛點、難點、堵點問題的解決,積極回應百姓關心的突出問題,真正為民辦實事、辦好事。
推進社會養老服務資源全市統籌
統計數字顯示,在老齡化程度高達34.4%、戶籍老年人口超過503萬的上海,目前已建成700多家養老機構、近15萬張養老床位、155家長者照護之家、641家托老所、851家助餐服務點、近200家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同時大力發展居家上門服務、非正式照料服務和認知癥障礙服務。
在養老服務補上短板、供給豐富的基礎上,市民政部門去年5月起依次推出線上、線下、空中廣播“三位一體”的社區養老顧問制度;今年5月,全新上線“上海市養老服務平臺”,將該市各類養老服務政策和機構設施“一網搜盡”,極大地方便了養老服務供需有效對接。
然而,這僅僅是第一步。今年以來,市民政局相繼開展了八次基層調研,廣泛開門聽意見。他們認為,要打通養老服務資源與老百姓需求對接的“最后一公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既要幫助老年人準確把握自身需求使其避免盲目選擇,又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床位調劑和輪候機制方便老人獲取服務;同時,還要進一步增強主體參與,更加豐富養老服務市場供給。
7月5日,市民政局又連續召開兩場調研會,邀請養老服務一線干部、機構骨干,討論如何推進社會養老服務資源全市統籌、如何完善養老機構床位輪候制度等問題,會后初步形成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即充分利用社區養老顧問的智力資源和現有的信息化系統,盡快建立老年人入住全市養老機構的登記、推薦、預約系統,消除信息不對稱,讓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的養老服務信息和資源更及時有效地對接老年人;進一步完善公平、公正、公開的養老機構輪候機制,促進養老服務供需對接;進一步明晰政策、突破障礙,消除老年人跨區域入住養老院的政策難題。后續還將在“上海市養老服務平臺”上開發相應程序,方便老人及家屬申請、獲取機構養老服務。
確保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得到及時有效的關愛保護
如何進一步完善兒童福利體系,加強困境兒童保障,是民政部門關注的重點問題。去年,上海市建立了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將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保障范圍。上海各區目前已在福利院或救助站等場所設立了“困境兒童臨時照護場所”,第一時間給困境兒童提供臨時性居住和照料,同時也給予相關部門充分的時間,科學、合理地安排他們的后續生活。
今年6月以來,市民政局黨組班子帶領兒童福利處黨員干部到基層走訪調研,聚焦困境兒童監護難題開門聽取意見。在走訪市兒童臨時看護中心時,市民政局調研組在兒童生活區和活動室觀察看護兒童相關情況,結合具體案例深入探討監護制度,希望通過建立健全困境兒童的關愛保護制度,妥善解決困境兒童監護問題。
不久前,民政部聯合12部委下發文件,就進一步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明確了相關要求。市民政局兒童福利處處長陶繼民表示,上海將全面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工作,提高孤兒和困境兒童基本生活費標準,保障這些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同時,優化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和兒童福利機構職能,健全工作機制,確保全市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得到及時有效地關愛保護。
促進和規范兒童照料和服務類社會組織發展,也是市民政局此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專項調研課題。調研組先后走訪了多家兒童服務類社會組織,實地查看運營管理情況,聽取區民政部門和街鎮政府的意見。下一步,培育扶持兒童服務類社會服務機構、公益慈善組織發展,支持相關社會組織加強專業化、精細化、精準化服務能力建設將成為推進上海兒童福利工作健康有序發展的重點項目。
此外,在社會救助領域,針對困難群眾反映的“社會救助程序需要進一步規范、優化”的問題,民政部門將進一步出臺低保審核確認、社會救助經辦人員近親屬享受社會救助備案等制度,同時結合“一網通辦”“全市通辦”的要求,研究減少申請材料、優化申請表格、升級信息系統等措施;針對“社會救助項目碎片化”的問題,則擬在全市試點推廣“橋計劃”,整合政府有關部門及社會力量的救助資源,針對居民需求開展整合性救助服務。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