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老中青三代社區工作者暢談“我與祖國共成長” “大家小官”的為民情懷

時間:2019-07-18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安 娜

  他,是一名不拿工資的居委會“兩委”委員,72歲的他仍像一團火似的活躍在社區一線。她,是一名中級社工師,50歲的她在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守候著社區這個“大家”。她,是社區里的一名普通工作者,31歲的她在崗位上既感受過生命誕生的喜悅,也感受過失獨家庭的痛苦……

  7月12日,記者采訪了北京市海淀區老、中、青三代社區工作者。他們在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結合工作和生活實際,談奉獻、說人生、話理想,聲情并茂地講述了社區的巨大變化,講述了基層社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動人故事,講述了他們與祖國共同成長的點點滴滴。

  滿身煤灰又拖著兩條沉重的腿

  一份堅持,見證居民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

  在海淀區羊坊店街道的眾多社區中,西木樓社區是基礎設施最匱乏的一個。2014年,300多家住戶的供暖還是傳統蜂窩煤搬進居民樓的模式。

  回想起幾年前這些居民的艱難日子,43歲的社區工作者紀春蘭感慨萬分,“每到寒冬,我都要挨家挨戶給居民發放蜂窩煤,遇到那些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我就跟賣煤師傅一起把煤塊搬運到他們家里,再三囑托好燃煤安全等事宜后才能放心回家。”從早忙到晚的紀春蘭,經常是滿身煤灰又拖著兩條沉重的腿。

  居民們一家老小和黑黑的蜂窩煤擠在一起度過漫漫寒冬,紀春蘭和其他社區居干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社區取暖’的難題,在北京市2016年推動‘農村無煤化’改造進程中得以徹底解決。”紀春蘭高興地回憶道,改造工程啟動后,她與同事加班加點,一戶一壁掛爐、一戶一電表,將“煤改氣”和“煤改電”項目在半年內一并落實到位。為平房居民安裝電暖氣107臺,為樓房住戶安裝煤氣壁掛爐222臺……兩項惠民工程最終落地后,得到了居民們的認可和感謝,紀春蘭激動地落了淚。

  “凡事只有真心付出和全心投入,才能收獲真情和真意!那一刻我很滿足,因為我親眼、親身見證了居民生活發生的日新月異的改變!社區工作沒有驚天動地的創舉,沒有豐厚的收入和顯赫的社會地位,但是我們有默默拿腳步丈量社區角角落落的真實感,更有用心傾聽孤寡弱小的職業榮譽感!”紀春蘭說。

  三次身份“轉變”成為壓在肩上的重任

  一顆紅心,守住社區這個大宅院

  2012年,29歲的劉乃嘉以一名社區工作者的身份來到香山街道北炮社區。那時的她是一名居委會委員,為居民開各種證明、辦理老年優待證等成為她平日的主要工作。2015年,32歲的劉乃嘉擔任居委會副主任一職,身份的轉變,讓她感受到了肩上的重任。2019年,36歲的劉乃嘉成為社區黨委副書記,身份的再一次轉變,使她更加懂得社區工作必須不斷加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科學發展意識。

  在劉乃嘉看來,社區工作者應扮演“使能者”的角色。“使能者——使誰能?能做什么?答案是使社區居民能。這就要靠社區工作者運用專業知識和技巧調動社區居民自身潛力,促使他們發生有效改變。”劉乃嘉說。

  居住在北炮社區的李大爺,因長年獨居性格有些孤僻,既不參加社區任何活動,也不關心社區事務。為此,劉乃嘉沒少往李大爺家里跑。了解到老人喜歡書法,劉乃嘉便試著鼓勵老人參加由社區志愿者開辦的書法班。一開始,李大爺總是找各種理由推脫。吃了閉門羹的劉乃馨堅持不懈地做老人工作,幾次下來,老人終于答應到教室和大家一起學習。“一段時間后再見到叔叔時他開朗多了,看著印在他臉上的笑容,我心里特別欣慰。”劉乃馨開心地回憶道。

  “大家小官,播撒著大愛小情。情在左,愛在右。我沉醉其中,十分愉悅,無比自豪。我愿意始終用一顆紅心,守住社區這個大宅院!”劉乃馨堅定地說。

  把工作熱情滲透到一張張A4紙

  一個載體,將社區和居民間的橋梁越拓越寬

  身材微胖、說話風趣的辛雨,是中關村街道白塔庵社區居委會副主任。2015年7月,他以新人社工的身份來到社區后,得到了居委會“叔叔阿姨”的格外“關照”。

  瑣碎而平凡的社區工作,首先觸動辛雨的卻是一張張A4紙。“每次組織居民活動前,‘叔叔阿姨’都要花費半天在社區里張貼通知,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奉獻精神早就滲透到了那一張張A4紙里。”辛雨感慨道。

  辛雨在社區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白塔庵社區是一個剛剛合并的老舊小區。固有的社區界限,使社區與居民之間的溝通存在著不小的障礙。工作人員挖空心思地開展活動,參加的居民卻寥寥無幾。幾經思考后,辛雨提議給社區組建居民微信群。四年來,“微信群”從建立之初的20個人,慢慢發展到了8個各類群組,600余名居民加入其中。“我們還在2016年擁有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如今,推送閱讀量達4萬余人次。”辛雨驕傲地說,“微信群和微信公眾號已成為社區工作者和居民溝通交流的橋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這座橋正越拓越寬。”

  指著自己身穿的工作服,辛雨一字一頓地念著上面的名字“中關村全科社工”。辛雨解釋道:“全科是什么,全科就是全能、全知、全會。這三個‘全’,意味著身上的擔子會壓得更重。而我,就是這其中的一分子。有人說苦,有人說累,有人還想退出。但我認為,全科社工,不僅是一個崗位,它更是一個榮譽。”

  辛雨坦言,其實有時候他也很愧疚,除熱愛的社區工作,家里還有等著他陪伴的父母,還有盼著他回家的妻子,還有黏著他叫爸爸的孩子……“時代楷模黃文秀用她年輕的生命詮釋了一名扶貧干部對貧困群眾的初心,而我們在歲月靜好的今天又有什么不能放棄的呢?其實,當我選擇了社工這個行業時,8小時內外的界限就早已模糊。”

  不拿工資的社區“兩委”委員

  一團火焰,他始終覺得自己沒有老

  在西三旗街道建材東里社區,72歲的馬志勝可是一個紅人。他是社區“愛心有你互助社”社長、社區“合唱團”“民樂團”“話劇團”團長,最重要的是,他在2014年被居民選舉為居委會委員,是社區和居民的連心橋。

  2009年,離開工作崗位的老馬曾十分向往退休生活,“工作了幾十年,終于能告老還鄉、安度晚年了!”可是剛一回家,老伴就動員他到社區做志愿者。于是,他先后成為治安巡邏員、樓門長、居民代表,成為社區黨委委員和居委會委員。

  頭銜多了、擔子重了,老馬的退休生活比上班時更忙了。血壓高、血脂高的他,還是椎間盤突出和風濕關節炎患者,忙碌一天回到家后動都動不得。為此,老伴也沒少埋怨他。“你心里還有家嗎?干脆住居委會得了。”“你一分錢不掙,比上班還忙,圖啥?”好在老伴是刀子嘴、豆腐心,什么活兒都不用他干。“說也怪了,只要我一到居委會、活動站,和這幫老哥們、老姐妹一起,就跟打了雞血一樣,又活蹦亂跳了。”老馬“嘿嘿”一笑。

  讓老馬高興的是,他在社區治理方面也給社區做出不小貢獻。曾幾何時,社區公共綠地被部分居民占用,有的種菜、有的栽花,甚至有人圍上欄桿搭起瓜架,種種亂象在社區內造成極壞影響。物業出面不管用,居委會書記便找到老馬,讓他發揮群眾委員的作用去做這部分居民的工作。老馬一方面讓物業做出“一視同仁”的承諾,一方面到居民家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于,這些居民被他的誠心感動,主動拆除了違建,小區綠化順利推進。

  “現在啊,我們社區里綠草茵茵、鮮花艷艷,環境越來越優美啦!”老馬高興地說,“別看我今年已經72歲了,但我始終覺得自己沒老。對社會來講,我還是一個有用的人。”

(來源:中國社會報2019.7.18)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