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西安市碑林區:“五社聯動”助推社區治理和為民服務精準實效

時間:2022-10-19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本報記者 閆 潔

在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張家村街道太白社區,有個讓居民稱贊的“五色”網格治理體系——紅、橙、黃、綠、藍,每種顏色代表一個網格,每個網格定向服務一種類型的居民。這是社區黨委以居民需求為導向,開展的“組織建設規范化、社區陣地親民化、小區治理精細化、便民服務信息化、社會參與經常化、社工隊伍專業化”專項治理,推動了社區治理和為民服務更加精準、更有實效。

太白社區的探索實踐是碑林區基層治理創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碑林區堅持把基層組織建設和社區治理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以“社區建設三年提升行動”為抓手,進一步建立健全黨建引領、班子建設、隊伍管理、薪酬待遇、經費保障、制度機制“六位一體”工作機制,不斷探索“五社聯動”社區治理模式,全區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有了長足發展。

強化頂層設計 創新社區治理新機制

規范管理,制度先行。碑林區先后出臺《碑林區實施“五社聯動”助力基層治理和服務創新工作方案》《碑林區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建設實施方案》《碑林區社區工作經費管理辦法》等指導性文件,推動社區治理新機制盡快落地。區級層面建立黨建工作、隊伍建設、物業管理、綜合整治、社區服務、基層協商等九大專班,推行領導干部“社區工作日”制度,帶動1300余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形成各方資源整體協同推進的良好局面。

政策落實得好不好,關鍵看“頭雁”。碑林區把社區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放在首位,實施社區“紅色頭雁”五年提升工程,抓實抓細“選、用、管、育”各個環節,著力培育高素質專業化的“紅色頭雁”。東關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欣告訴記者:“我們這一屆社區書記的特點就是年輕、有活力,我相信在區委的領導和關心下,只要我們沉下身子一心為民,就一定能把社區治理和為民服務工作做好。”

建強三個陣地 提升社區服務專業化

為了建強服務“堡壘”,碑林區通過建立區級社工總站、街道社工站、社區社會工作室,打造三級社會工作服務體系,提升社區服務專業化水平。

整合現有資源,碑林區建成1000余平方米的區級社工總站,為入駐社會組織免費提供辦公場所以及政策咨詢、信息交流、發展指導等服務,累計孵化社會組織30家。

街道社工站的建設按照“1+5+6+X”工作模式,派駐專業社會組織或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承接政府購買服務、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和社區服務。其中,“1”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5”為創新“五社聯動”機制,“6”是圍繞社會救助、養老服務、兒童福利、社區治理、社會事務和平安建設六大領域開展社工服務,“X”即打造若干社會工作服務品牌。

社區則按照“有場地、有人員、有項目、有經費”的要求設立社會工作室,吸引社區社會組織開展活動、展示形象、對接項目,筑牢社會組織的基層陣地。目前,碑林區已建成社區社會工作室60個。

聚合“五社”力量 激發基層治理活力

為全方位加強基層治理在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機構扶持、服務購買等方面的制度保障,《碑林區社會組織公益創投項目工作指引》《碑林區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等指導性文件陸續出臺。全區連續5年圍繞社會救助、社區服務、養老服務、兒童福利、公益慈善等領域開展社會組織“公益創投”活動,累計支持社會組織服務社區項目133個,直接服務2.3萬余人次。

除此之外,碑林區還實施了“社工+”戰略,構建社工服務站(室)與社會工作專項服務項目互為補充的專業服務機制,深化“五社聯動”服務模式,促進社會工作資源與居民需求對接。推行“社工+慈善+志愿服務”融合機制,全區98個社區設立志愿服務站,成立志愿服務團體731個,注冊志愿者14.5萬名,累計開展志愿服務項目9490個,涌現出“居民家中不夜城”“社區一管兩會”“綠色一鍵通”等優秀社區治理項目。

強化能力提升 夯實基層治理根基

為了留住人才,碑林區實施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改革,修訂完善《社區工作者管理考核辦法》,落實“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并對取得初級、中級、高級職業資格證書的社工人才,分別提升1級、2級、3級工資檔次。同時,通過輪崗學習、實務培訓、崗位實訓、專題研習、以案代訓等方式,提升社區工作者能力;編印《碑林區優秀社區治理項目匯編》,加強對基層工作人員的業務指導。每年開展優秀社會組織、優秀社工案例、優秀志愿者組織等評選活動,發揮榜樣引領作用。

堅持“三治共育” 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碑林區堅持把自治、法治、德治貫穿社區治理全過程,在實踐中探索“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的“三治共育、多元參與”基層治理模式。

堅持自治為基。以群眾關注問題為導向,督導98個社區修訂完善居民公約,將公益事業、關愛特殊困難群體、敬老孝親、環境衛生治理等內容納入其中,引導居民從微資源、微參與、微服務等方面入手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不斷創新居民參與社區自治的載體。

堅持法治為本。將掃黑除惡和加強基層治理相結合,通過普法宣傳、以案說法,拓寬群眾參與廣度。如在全區40個社區推行居民會客廳,及時調解鄰里糾紛,促進社區和諧;推行“三官一律進社區”制度,將發生在身邊的贍養老人、財產繼承、勞動糾紛等案例,在社區巡回宣講,增強居民的法治意識。

堅持德治為先。依托街道、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組織開展“積分制+”管理、“碑林好人”“五好家庭”等主題實踐活動,弘揚社會正能量。

通過一系列扎實措施,碑林區已初步形成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會慈善資源、社區志愿者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五社聯動”工作格局。接下來,該區將不斷創新完善基層治理機制,做到硬件設施完備、工作亮點突出、服務方式多樣、居民群眾認可,努力在改革創新中不斷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