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政廳
作為外來務工人員流入大省,浙江的流動兒童數量龐大。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第十五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浙江省民政廳傾力打造“暖心民政、親清民生”品牌,以建設全國流動兒童權益保障工作觀察點為契機,積極探索精準關愛服務舉措,加強兒童權益保障,為流動兒童營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握好“方向盤”,健全體制機制
完善政策強統領。浙江省委常委會和省政府工作報告均將流動兒童關愛保護納入重點工作統籌推進。調整設置省流動兒童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聯席會議,增加流動兒童關愛保護內容,增強部門協同合力。近年來,浙江先后出臺了《加快推進普惠型兒童福利體系建設的意見》《浙江省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逐步探索常住地提供兒童福利保障的工作模式。同時,出臺《浙江省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實施方案》,開展流動兒童摸排建檔和動態監測,對流動兒童重點關愛服務對象參照困境兒童實施分類動態管理。積極落實全國流動兒童權益保障工作觀察點舉措,完善教育、基本生活、監護干預、心理健康關愛、安全教育等保障政策和服務措施。選取杭州市蕭山區、永嘉縣、安吉縣、義烏市、岱山縣等5個縣(市、區),圍繞產業集聚區流動兒童、少數民族流動兒童、國際流動兒童、海島流動兒童等不同群體特點開展工作試點,探索建立精準關愛服務模式。2025年,將試點擴大到9個縣(市、區),全方位織密關愛網絡,構建起多層次、廣覆蓋的權益保障格局。
友好環境濃氛圍。深化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印發《浙江省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構建科學合理、可行可感的建設指標體系,統籌推進城市、街道、社區3個層級的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完善兒童文體設施建設,全省已建成1.2萬個“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實現優質文體服務精準觸達,讓兒童在家門口即可暢享多元化的文化體驗,真正將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肌理。
數字賦能強管理。加強流動兒童相關數據信息集成共享,打通居住證、學籍等重點信息,推進動態監測和統計分析,提升關愛保護工作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全省基于居住證電子證照,實現流動兒童義務教育、醫療保險、社會救助等20多項政務服務辦理的多跨協同。杭州市蕭山區建設“蕭伢護”智慧服務場景,貫通公安、教育、司法等9個部門的數據,推進流動兒童數據信息共享與入戶走訪關愛雙管齊下,研發心理健康風險排查模型,已主動篩查出1000余條流動兒童心理異常預警信息,線下干預處置率超過90%。
打好“保障牌”,擦亮普惠底色
兜底救助保生活。加強困難流動兒童生活保障,將符合條件的兒童協調戶籍地及時納入困境兒童等保障范圍,第一時間為發生急難情況的流動兒童及其家庭提供臨時救助。探索“兒童福利+”融合式發展,建立慈善力量、社會組織聯動加強流動兒童關愛保護的工作機制,對重點關愛服務對象給予傾斜幫助。寧海縣推動多個異地商會成立了“新寧海人”幫扶組織,設立專項慈善基金,對家庭經濟困難、患有重大疾病等流動兒童進行重點幫扶,目前已累計幫扶流動兒童160余人次,幫扶資金達120余萬元。
優化資源重教育。連續3年將落實隨遷子女入讀公辦學校工作列入省政府十大民生實事,保障符合條件的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就近就讀公辦學校。樂清市發布“來了,就是樂清人”暖心通告,全力打造企業外來用工人員子女無憂入學體系,目前已落實隨遷子女轉學、優待入學入園3000余人。2024年,全省持證隨遷子女就讀公辦學校比例達到95%,外省戶籍隨遷子女在浙江參加高考人數達5.08萬人。
醫療服務促健康。建立居住地管理的婦幼健康服務模式,為流動兒童提供“一站式”保健、醫療、監測篩查等服務。推進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托育公共服務一體化供給,依托各級婦幼保健院建設托育綜合服務中心,在社區設立嬰幼兒照護服務驛站。
開展省內出生的新生兒“出生一件事”聯辦,持續做好持居住證的流動兒童參加城鄉居民醫保工作。義烏市保障外籍流動兒童在免費疫苗接種、健康檔案建立、預防保健等醫療服務上與本地兒童享受同等待遇。
奏響“服務曲”,提升關愛溫度
加大監護支持和干預力度。各地組織開展家風家教宣傳月主題活動,舉辦家庭家教家風基層巡講,開設“家庭教育專家進社區進學校”“家庭教育云課堂”等直播課程,提高流動兒童父母家庭教育和監護能力。創新構建“家庭監護能力+風險”雙評估機制,根據需要對流動兒童及家庭開展評估,提供干預支持。通過制度保障與專業服務的深度融合,織密流動兒童家庭監護安全網。
強化心理關愛和文化幫扶。多部門聯合出臺加強困境兒童心理健康關愛服務工作指導意見,持續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陽光護航行動、開學心理第一課等活動,讓心理健康服務覆蓋所有流動兒童,實現心理關愛“一個都不能少”。打造“浙江省未成年人讀書季”“浙藝少年”等品牌活動,豐富流動兒童精神生活。岱山縣推動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加大對海島流動兒童走訪探視力度,目前已走訪海島流動兒童2萬余人次,提供心理輔導150余次,完成個案幫扶10余例。
促進安全教育和城市融入。積極開展流動兒童普法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創新開展城市文化介紹、方言學習、風俗體驗等社會融入活動。在流動兒童集聚區建立流動兒童之家,探索流出地和流入地雙兒童主任機制。杭州市蕭山區利用產業聚集區的資源優勢,打造“蕭伢兒童萌HUI”流動兒童關愛品牌,發展“共享奶奶”“虎哥華姐”等志愿者隊伍,著力破解流動兒童安全防護弱等困境,已累計開展活動500余場次,服務流動兒童2萬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