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為老年人筑起一道堅實的法律屏障
——記上海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齊力社區公益服務社“銀發盾牌”法律援助公益項目

時間:2025-05-13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資料圖片:2023年8月,“銀發盾牌”項目實施10周年之際,各方分享項目案例組織實施過程中的經驗做法。

資料圖片:2023年6月,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法官走進社區開展法律咨詢服務。

資料圖片:2021年12月,“銀發盾牌”項目組向社區老年人發放宣傳手冊、社區普法讀本等,提升老年人法律意識。

編者按

上海市是全國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之一,靜安區的老齡化程度在全市位居前列。近年來,上海市靜安區民政局充分認識到社會組織在滿足老年人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中的積極作用,大力推進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廣泛動員各單位、各部門培育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為老服務。

2011年,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工作人員在入戶調查中發現,法律服務是老年人最急需的服務,也是為老服務中的工作盲點。為此,共和新路街道及時推出“銀發盾牌”法律援助公益項目,并交由上海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齊力社區公益服務社實施。10余年來,項目團隊摸索出一套優質高效的工作方法,創新打造了“社工+律師+志愿者”的運行模式,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實踐經驗,讓轄區內老年人不再為法律問題而擔憂。

本報記者   趙宇新

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是實施“銀發盾牌”法律援助公益項目的初衷。據上海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齊力社區公益服務社主任黃慧介紹,自2011年啟動至今,“銀發盾牌”項目已累計為2萬余名老年人提供了專業的法律援助服務,成功化解各類矛盾糾紛500余起,為老年人挽回經濟損失870萬元。如今,“銀發盾牌”項目已然成為守護老年人的一道堅實法律屏障,讓轄區內老年人不再為法律問題而擔憂。

法律服務是社區為老服務的工作盲點

上海市是全國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之一,靜安區的老齡化程度在全市位居前列。在此背景下,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成為靜安區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2011年,時任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顧建華率隊開展入戶走訪和問卷調查工作,深入了解轄區老年人在助餐、助殘、陪護、精神慰藉、緊急援助、健康醫療等方面的服務需求。通過走訪發現,法律服務是老年人需求最為迫切,但卻未得到充分重視、關注和滿足的事項,屬于社區為老服務的工作盲點。

“調研結果顯示,在共和新路街道,70%以上老年人存在贍養、維權、房產分割、財產繼承、遺囑書寫和訴狀撰寫等方面的法律問題,近百名老年人存在家庭財產、房屋產權繼承等糾紛。顧建華主任和我們商量,一定要想辦法將公益法律服務送到老人的‘家門口’。”黃慧向記者說道。

一個好點子能變成現實并不容易。由于法律服務的專業化程度較高,“銀發盾牌”創始團隊多次前往閘北區人民法院(現靜安區人民法院)尋求幫助。區法院有關負責人被志愿者的執著精神所打動,同意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并承諾派法官參與每個月一次的社區法律咨詢活動。

2011年11月,“共和新路街道老年法律咨詢流動驛站”正式掛牌,旨在解決轄區內老年人的法律問題。2013年7月,街道為這項法律援助公益項目賦予了一個響亮的名字——“銀發盾牌”。2017年,共和新路街道推動成立上海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齊力社區公益服務社,并將“銀發盾牌”項目移交給服務社。項目的核心團隊也隨之加入服務社,有力保障了項目運行的質量和連續性。

10多年來,靜安區人民法院始終是“銀發盾牌”項目的堅定追隨者、支持者和合作者。2011年11月,區法院訴調對接中心負責人為“共和新路街道老年法律咨詢流動驛站”揭牌;2017年6月,區法院“小法槌”志愿者服務隊與項目組簽署共建協議;2019年12月,區法院老年審判庭與項目組簽約。隨著雙方合作不斷深化,社區老年人成為最大的受益群體。

“學以致用是每一位法官的職業理想。‘銀發盾牌’項目給我們提供了深入群眾、了解需求、解決問題的機會,同時也能豐富自身的辦案經驗,很多年輕法官都在項目中得到了成長。”靜安區人民法院法官莫慶娣表示。

截至目前,“銀發盾牌”項目累計覆蓋26個社區,擁有30余名核心志愿者,接聽來電、接待來訪者共計5000余人次,參與解決500余起法律援助案件,惠及2萬余名老年人,收到錦旗70余面。

多樣化服務澆鑄成“法律之盾”

針對老年人常見的法律問題,“銀發盾牌”項目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法律服務活動,澆鑄成一面守護老年人安全的“法律之盾”。這些活動主要分為法律宣傳、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三類,通過講座、個案幫扶、法律咨詢流動驛站、法律援助服務工作室等方式開展。

在法律大講堂上,服務社讓社區人演社區事,邀請居民用情景劇的方式表演贍養糾紛、房產繼承等案例,引得臺下老人時而開懷大笑、時而沉思不語。法律知識“活”了,老年人受益了。這樣的大型普法活動每年都會舉辦3場。

莫慶娣法官是“銀發盾牌”項目的鐵桿志愿者。據她回憶,有一位老人不懂立遺囑、辦公證,孩子們為了爭奪房產差點引發家庭“大戰”。幸運的是,老人在參加法律大講堂后,深刻認識到提前處置財產的重要意義,主動找到服務社辦理了相關手續。最終,子女們對處理結果十分滿意,一家人又能圍坐在一起熱鬧過年了。這一成功案例在社區中口口相傳,吸引了其他社區的老人紛紛趕來“蹭課”,他們都表示在大講堂中收獲滿滿,對法律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每周三上午,社區里的法律咨詢流動驛站門口總是排起長隊。法官、檢察官和律師走進社區,為老年人答疑解惑,“零距離”提供專業法律咨詢服務。

針對復雜的法律糾紛,“銀發盾牌”項目組派專人提供“一對一”幫扶。20世紀50年代,失獨老人張紅梅到青海山區支教,1977年由于身體原因回到上海,之后辦理了退休手續,當時退休證職務一欄填寫為“老師”。然而,在后來事業單位整頓期間,由于人事檔案丟失,她的職務被錯誤地改為“清潔工”,這導致她的退休金和福利待遇與教師身份相差甚遠。張紅梅多次聯系有關單位試圖糾正這一錯誤,但都無功而返,長期的奔波和焦慮讓她積勞成疾、生了一場重病。項目組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安排志愿者賀順康負責這個維權案件。賀順康幾經輾轉,終于在青海找到了張紅梅遺落的檔案。隨后,他又花費了6個月的時間,與相關部門反復溝通協調,最終成功更正了張紅梅的職務信息。當張紅梅拿到恢復教師身份的證明和退休金補發差額時,激動得哭了很久。

為了更好地保護老年人的隱私,針對一些涉及個人隱私和敏感信息的案件,2015年6月,服務社與上海李東方律師事務所(現上海東承志律師事務所)合作成立了法律援助服務工作室,并將辦公室設在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每周四上午9點至11點,李東方律師都會準時來到工作室,為老年人提供專業的維權服務,10余年來風雨無阻。截至目前,工作室已累計幫助了200多位老人。

2021年,80歲的李大爺因為再婚,與子女在房產歸屬問題上對簿公堂。志愿者夏黎輝了解情況后,迅速聯系李東方律師為他們擬定一份家庭協議,最終一家人達成和解。

“老人不懂法律,來工作室咨詢時,眼神中總是充滿無助。我愿意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他們的幸福晚年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李東方說。

“銀發盾牌”項目負責人黃月華始終將老年人的需求放在首位,為了讓更多老年人能夠享受到項目的服務,她將自己的手機號碼刊登在《上海老年報》上,陸續接到來自全市老年人的咨詢電話。普陀區的陳阿姨花費1.1萬元買了一臺料理機,商家承諾送貨上門,但之后便沒了下文。黃月華接到電話后,立刻行動起來,通過靜安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向市里上報情況。經市消保委跨區協調,用了不到兩天時間,料理機就送到了陳阿姨家里。

此外,服務社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的熱點話題,制作了宣傳手冊、社區普法讀本等,在重陽節、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時間節點向老年人發放,提升老年人法律意識,目前已累計發放1萬余份。

“三駕馬車”守護法援項目行穩致遠

經過10余年發展,“銀發盾牌”項目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弱至強的華麗蝶變。項目團隊摸索出一套優質高效的工作方法,創新打造了“社工+律師+志愿者”的運行模式,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實踐經驗。如今,“銀發盾牌”已然成為靜安區乃至上海市的知名法律援助品牌項目。

社工、律師和志愿者猶如“三駕馬車”,推動“銀發盾牌”項目行穩致遠。社工抓統籌、律師抓專業、志愿者抓落實,三者為“銀發盾牌”項目奠定了堅實的工作基礎。

服務社擁有2名中級社工師,負責“銀發盾牌”項目的統籌工作。他們將專業的個案管理、小組工作等方法融入法律服務,極大提升了項目運行的專業水平。比如,社工在跟蹤失獨老人個案時,會積極聯動心理專家、社區醫院醫生為老人提供心理疏導、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等服務,成功避免了很多潛在法律糾紛的發生。

為確保項目運行的權威性,服務社與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靜安區人民法院、靜安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共和新路街道司法所等專業機構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為“銀發盾牌”項目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專業支撐。“銀發盾牌”項目每年平均處理復雜案件50余起,專業力量的加入讓老年人維權更有底氣。

2021年6月,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與共和新路街道辦事處簽訂了《關于共同做好社區公益服務“銀發盾牌”項目的若干意見》;同年8月,檢察院“檢察藍精靈”志愿服務隊與“銀發盾牌”項目組簽訂了合作協議,約定每個月至少派一次檢察官深入社區,定點、定時為居民提供法律咨詢,并為志愿者開展能力提升培訓。幾年來,檢察官累計參與活動130余場次,解答了繼承、房產、動遷、理財等諸多常見法律問題,獲得了群眾的廣泛好評。

“參與‘銀發盾牌’項目非常有意義,一方面,讓檢察官深入基層,從群眾中汲取智慧,把群眾的‘金點子’化為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另一方面,通過法律講座、以案釋法、情景劇、微電影等形式,讓老年人能夠了解更多真實案例,提高反詐意識和維權意識。”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檢察官季慶說。

同樣在2021年,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喬法官工作室”與共和新路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立合作關系,參與辦理法律咨詢流動驛站承接的咨詢案件。工作室負責人喬蓓華是黨的二十大代表、全國模范法官,他說:“法官不是官,是法的執行者。法官要下基層、進社區,用法律知識武裝老年人的頭腦,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在“銀發盾牌”項目團隊中,有80%的成員是志愿者,主要來自轄區內的退休居民,他們的敬業精神和工作熱情為項目注入了不竭動力。

工程師章成光退休后主動擔任“銀發盾牌”項目的新聞宣傳員,10余年來,他撰寫了8本厚厚的民情日記,生動記錄了項目成長發展的全過程;退休教師夏黎輝善于溝通,成功化解了數不清的家庭矛盾;社區干部鄂萍經過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培訓后,已經能獨立指導老人填寫訴訟材料。

在“銀發盾牌”項目的所有影像資料中,朱兆寶的身影很少出現,因為他總是默默地站在鏡頭背后,用手中的攝像機記錄下每一個珍貴的瞬間。為確保每一份代書遺囑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朱兆寶總是隨叫隨到,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使命必達”。有一天凌晨,一位老人病情急劇惡化,情況十分危急。朱兆寶接到通知后,迅速爬出被窩,帶上攝像機趕到現場,及時錄下了老人的臨終遺言。

共和新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黃翔說:“‘銀發盾牌’項目真心為老年人服務,同時也在化解基層矛盾、促進家庭和睦、維護社區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銀發盾牌”項目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先后榮獲“上海市創新性公益項目”“上海市群眾最喜愛的社區志愿服務項目”“上海市老年志愿服務優秀項目獎”“靜安區第二屆最佳實踐公益品牌項目獎”等榮譽稱號。“銀發盾牌”項目幫助老年人解決法律難題,化解家庭糾紛矛盾,為老年人安享晚年、樂享晚年貢獻了力量。

評論

專業支撐讓公益有心更有力

趙宇新

在實踐中解決服務盲點,就是社會組織創新的亮點。上海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齊力社區公益服務社的“銀發盾牌”法律援助公益項目,10余年如一日,憑借專業力量解決社會問題,整合轄區資源精準做好為老服務,不僅滿足了老年人最迫切的法律服務需求,填補了當地社會組織為老服務的工作空白,也為其他社會組織開展專業性創新服務提供了有益借鑒。

鏈接專業資源,匯聚服務力量。法律工作具有高度專業化特點,作為法律援助公益項目,“銀發盾牌”項目要求參與者具備扎實的法律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為老年人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為此,項目組與市、區兩級法院和檢察院、街道司法所及轄區內律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法律專家的加入,為“銀發盾牌”項目提供了可持續的專業資源,無論是法律咨詢、援助還是訴訟、仲裁,老年人都能獲得專業團隊的支持。

扎實開展培訓,編織服務紐帶。在法律援助服務中,除了法律專業人才之外,志愿者是重要的輔助力量,占“銀發盾牌”項目團隊人數的80%。項目組定期邀請法律專家開展培訓,普及法律基礎知識,提升志愿者的法律素養,培養出一批“草根”法律達人。這些志愿者成為老年人和專業機構之間的紐帶,在社區中及時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成為守護老年群體權益的重要力量。

突出學用結合,提升服務質量。圍繞老年人常見的法律問題,“銀發盾牌”項目通過周期性服務、主題活動、個案幫扶等多種形式,提供從法律宣傳、咨詢到援助的“一條龍”服務,具體包括法律咨詢流動驛站、法律援助服務工作室、法律大講堂、個案服務、志愿者培訓以及“法進社區”普法宣傳活動等特色服務,為老年人量身打造學法、懂法、用法的綜合平臺。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銀發盾牌”項目以專業支撐提升公益效能,創新打造了“社工+律師+志愿者”的運行模式,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幫助老年群體找到解決法律問題的有效途徑,澆鑄成一面守護老年人權益的“法律之盾”。

項目案例

拿回闊別8年的房產證

1998年,胡明(化名)夫婦在上海市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買房入住后,認識了同社區的趙剛(化名)。其后,趙剛不斷向胡明借錢,借款金額越來越大,到了還不上的程度。趙剛想出一個主意:通過虛擬房產交易,將胡明夫婦房產變更到自己名下,他從單位套取出住房公積金還錢,再將房產證改回胡明。在第一次操作成功后,趙剛故技重施,只是這次房產證改到了他朋友李奎名下。房子沒了,胡明夫婦徹底慌了。

經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引薦,“銀發盾牌”項目組為胡明夫婦成立了維權團隊,由律師、法官和志愿者組成。維權團隊先后參加法院庭審4次、跑房產交易中心10余次,往返閘北區人民法院(現靜安區人民法院)、公證處、律師事務所、社區居委會等地不計其數。

2015年8月14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判決胡明夫婦擁有房屋所有權。但由于打官司期間,房屋保全失敗,李奎將這套房屋抵押借了45萬元高利貸,貸款期限到2020年。涉及抵押貸款的房屋,需要結清貸款才能過戶,胡明夫婦雖然贏了官司,可還是拿不回房產證。

事情在2018年出現轉機,國家嚴厲打擊“套路貸”。2020年,團隊再一次向法院提起不予執行公證債權文書之訴。法院經審查發現涉案人員李奎曾因涉嫌“套路貸”被刑事立案,最終判定抵押無效,解封了房屋。2021年6月25日,靜安區人民法院開出執行裁定書。胡明夫婦終于拿回闊別8年的房產證。

7戶業主免于網絡曝光

上海市靜安區共和新路街道某社區有7戶業主以物業公司不作為、服務不到位為由拒交物業費,被物業公司告上法院。通常情況下,法院作出判決書的案件會被發布到網上。這樣,案件當事人的隱私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曝光,會給個人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由于物業公司掌握的證據比較充分,勝訴可能性極大。面對此種情況,靜安區人民法院積極發揮“銀發盾牌”項目作用,希望項目組趕在法官審判執行前,做通7戶業主工作,動員大家足額交納物業費。如果調解成功,物業公司將撤回起訴,業主也將免于曝光,達到“雙贏”目的。

為了不讓欠費業主名字在網上曝光,“銀發盾牌”項目組派出志愿者,一家一家上門耐心傾聽業主傾訴,為業主分析案情,介紹敗訴的潛在隱患,說理釋法,積極化解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的矛盾。

其中有一位業主堅持認為“屋漏未制止,故不付款”。志愿者先后4 次上門做工作,有 2 次吃了“閉門羹”、2 次談不攏。后來,志愿者到物業公司取證,了解到該業主的房屋存在漏雨情況,已在 2012 年 4 月修繕完畢,修繕面積為 37 平方米,費用為 1700 余元,手續齊全。志愿者帶著一整套材料的復印件,第5次上門調解,業主終于同意付清欠款。

僅用幾天時間,7戶業主的欠費問題都解決了,居民和物業公司都稱贊“銀發盾牌”項目組和法院為民辦實事。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