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伍 欣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山區,人員居住分散、農村留守老人多。近年來,恩施州各地探索村級互助養老、農村社區“一老一小”雙齡共養、鄉鎮衛生院醫養結合床位建設等,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
走出一條農村互助養老路
眼下正是春茶產銷旺季,恩施市白果鄉兩河口村的熊壽斌、楊克輝等幾位種茶老人卻犯了難,每天采摘好的新鮮茶葉要送去5公里外的收購點售賣,他們不會開車,售賣茶葉很不方便。兩河口村陽昌隆老年之家的志愿者王杰得知情況后,義務開車接送老人去收購點,解決了他們的煩惱。
白果鄉自2012年建立村級互助養老模式以來,這種助老故事不勝枚舉。
今年77歲的白果鄉老年服務中心負責人張必斗是該鄉村級互助養老模式的探路人之一。2008年,張必斗從鄉政府退休后,在鄉文化站當了幾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員。白果鄉山高路遠,年輕人多數在外打工,村里老年人多。在放映電影的過程中,張必斗發現,一方面,有不少像他這樣有一定專長和能力,想繼續發揮余熱的老人;另一方面,有不少空巢、獨居需要幫助的老人。
“能不能把村里的老年人組織起來,大家互幫互助,促進供需對接?”張必斗告訴記者,緣起于電影放映路上的發現,他有了探索農村互助養老實踐的念頭。
2012年,在恩施市民政局和白果鄉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張必斗發起成立了兩河口村老年協會,會員包括老教師、老干部、老黨員、老鄉賢等18位老人。張必斗提出開展結對互助,即會員與村里獨居、高齡、空巢等老人結對子,為他們提供服務。
隨著隊伍的壯大,2013年,白果鄉成立了老年服務中心,張必斗擔任負責人。如今,白果鄉形成了1個鄉老年服務中心、12個村老年協會、56個村組老年之家的三級互助養老服務體系。同時,張必斗動員未滿60歲的村民做志愿者,積極參與互助服務。截至目前,全鄉有242名在冊會員、240名志愿者,為3000余名空巢、留守、高齡等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務。
在互助服務中,涌現出許多感人的故事。兩河口村老年協會的吳永奉老人利用自己的養蜂技術專長,騎著三輪車為村里老人提供義務指導,幫助他們提高養蜂技術、增加收入。油竹坪村老年協會的老黨員周源錫每月為村里行動不便的殘疾人、特困老人義務上門理發。見天壩村老年協會會長童技輝及時將一位突發疾病的空巢老人送去醫院,挽救了老人的生命。
“我們開展互助養老實踐,年齡小的幫年齡大的,身體好的幫身體差的,條件好的幫條件差的,希望能讓農村老人更開心、舒心、安心。”張必斗說。
探索“一老一小”雙齡共養
巴東縣茶店子鎮店子坪社區是一個由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和多個村組融合而成的農村社區,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較多。店子坪社區童伴之家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相鄰,此前各自為兒童和老人提供服務。
2022年1月,店子坪社區開始探索“一老一小”雙齡共養,按照“同一屋檐下”的設計理念,對接“一老一小”的共性與個性需求,將養老服務中心與童伴之家進行空間整合、功能疊加。如今,養老服務中心門前設有羽毛球場,童伴之家門前是乒乓球臺,兩者中間設置了一組健身器材。老人和小孩可以一起在室外健身,也可以一起在室內做手工、玩游戲,實現代際互動和雙向陪伴。
龔厚玲是店子坪社區童伴之家的“童伴媽媽”,負責社區“一老一小”雙齡共養服務。龔厚玲介紹,針對“一老一小”設計的文體娛樂活動主要在童伴之家開展。“我們每月會舉辦‘一老一小’相關主題活動,每周六組織閱讀分享會,老人帶著孩子一起讀書,分享圖書內容。在傳統節日組織老人和孩子一起做元宵、粽子、月餅、燈籠等,送到高齡、獨居等老人家里。”
通過“一老一小”雙齡共養服務探索,老人和孩子在“以老帶小、以小伴老”過程中實現了共融共樂。93歲的老黨員梅大成喜歡和孩子們待在一起,每次到童伴之家都會給孩子們講革命故事。老人很有參與感,孩子們也很開心。
“我周一到周五在養老服務中心鍛煉,假期帶著孫女在童伴之家聽講座、做手工、玩游戲。陪伴孩子和學習知識,一舉兩得!”鄧正桂老人說,因兒女在廣東深圳打工,她在家帶孫女,以前送孫女上學后就自己在家看電視,孫女放假在家玩手機。有了“一老一小”雙齡共養服務后,她和孫女的生活豐富了很多。
給老人一張有“醫”靠的養老床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老齡化程度超過城市。農村醫療條件普遍較為薄弱,村民大多愿意去縣醫院看病,導致一些鄉鎮衛生院門可羅雀。面對這種情況,2021年,建始縣業州鎮衛生院瞄準農村老年人的就醫、康復和養老需求,利用閑置床位建設醫養中心,打造“醫養一張床”,為老年人提供住院治療、康復護理、生活照料、安寧療護等醫養服務。醫養服務推出后,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老人入住,醫養床位也從最初的30張增加到目前的100張。
業州鎮衛生院副院長孫華萍分管醫養中心工作,她介紹,中心的床位能夠無縫切換至醫療模式,確保老人及時獲得醫療服務。醫養中心提供的集醫療、康復、養老于一體的全方位照護環境,讓老人在這里安心養老。
家住花坪鎮的李明(化名)老人因腦梗導致肢體偏癱,入住醫養中心。醫師、康復治療師通過評估,為老人制訂了個性化的綜合康復和護理方案。兩個月后,老人可以獨立行走了,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醫養中心給了我們驚喜,讓父親重燃生活希望,感謝你們!”老人的子女說。
醫養中心開展的安寧療護服務幫助臨終老人有尊嚴地度過了最后的時光。業州鎮的趙尊(化名)老人因肺癌晚期入住安寧療護病房。安寧療護團隊結合藥物和按摩、放松訓練、音樂療法等非藥物止痛方法,減輕了老人的疼痛感,改善了老人的睡眠和精神狀態。老人得知自己的病情后,表現出焦慮和恐懼。心理治療師定期與老人溝通,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他正確認識疾病和死亡,家屬也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給予老人情感支持。在安寧療護團隊的精心照護下,老人安詳離世。團隊及時為家屬開展哀傷輔導,幫助家屬度過了悲傷期。
“我們希望通過醫養中心的服務給老人一張有‘醫’靠的養老床,讓他們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孫華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