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向“新”提“質” 增效圖強
——“十四五”以來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有關老齡和養老工作部署落實成效綜述

時間:2025-03-12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老年人能有好的養老服務是老百姓樸實的愿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黨和政府的深情牽掛。“十四五”以來,每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都對老齡和養老工作作出部署,從提高福利標準到提升服務質量,從推進事業產業協同發展到營造濃厚社會氛圍,不斷推動老齡和養老服務工作向“新”提“質”。

記者從“十四五”以來歷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梳理出6組關鍵詞,用數據和事實來展現這些年黨和政府如何將老齡和養老政策舉措落到實處、發揮實效,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本報記者   張   婷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2023年、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2.64億、2.67億、2.8億、2.96億、3.1億……“十四五”以來,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持續增加,占總人口的比重由2020年年底的18.7%上升至2024年年底的22%,人口老齡化已成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一個基本國情,也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

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2022年,黨的二十大作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總體部署,指明了新時代新征程老齡工作的發展方向。在國家戰略指引下,“十四五”以來,我國老年人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養老服務對象持續擴面,一系列政策舉措,彰顯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堅定決心。

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約5.34億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約5.38億人,基本實現全覆蓋。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十四五”以來連年增長,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全國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多次提高。

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十四五”以來,我國養老服務政策制度體系、服務保障體系、監督管理體系、社會參與體系不斷完善,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等政策文件相繼出臺,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逐漸形成,養老服務短板弱項加快補齊,養老服務能力不斷提升。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共有提供住宿的養老機構4萬個,養老服務床位799.1萬張;建成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6.7萬個,在縣區層面建成示范性養老服務網絡446個。

養老服務對象持續擴面。“十四五”以來,關于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促進普惠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相繼出臺,我國養老服務逐步從服務特殊困難老年人為主向服務全體老年人轉變,從政府供給為主向政府、市場、社會多元供給轉變,從機構養老為主向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轉變,從兜底保障、生活照料向更有質量的醫養康養相結合服務轉變,每一項政策舉措都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老年人。

強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城鄉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建設”;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

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讓老年人在相親相熟、就近就便的環境中安享幸福晚年,符合我國國情,也順應老年人的期盼。“十四五”以來,各級黨委、政府以“家門口養老”期盼為抓手,不斷促進養老服務資源向老年人周邊、身邊、床邊集聚,努力讓養老不離家成為現實。

設施更加健全。自2021年起,民政部、財政部聯合開展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累計支持234個地區建成家庭養老床位36.6萬張,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67.5萬人次;累計完成208萬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同時支持84萬戶社會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2023年,《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印發,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功能有機融入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規劃建設,為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提供了有力支撐。

服務更加多元。助餐服務是老年人的現實需要和熱切期盼。2023年,民政部等11部門聯合出臺《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從6個方面提出18項措施要求。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養老機構+助餐”“社會餐飲+委托服務”“中央廚房+專業配送”等助餐模式,促進老年助餐服務方便可及、經濟實惠、可持續發展。截至目前,全國各類老年助餐點達7.5萬個。社區是廣大老年人原居安養的家園,各地依托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為老年人提供日托全托、學習娛樂等服務,并將助浴、助潔、助醫、助行、助急等服務送進老人家中。

標準更加完善。2022年,《養老和家政服務標準化專項行動方案》印發,通過促進養老和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更好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為科學劃分老年人能力等級,提升服務精準度,2023年,《老年人能力評估規范》國家標準正式發布,養老服務行業有了更加科學、統一、權威的評估工具;針對居家養老上門服務發布的首個國家標準《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基本規范》,對于推動居家養老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專業化發展具有現實意義。今年,民政部發布《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基本規范》行業標準,在明確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對象的同時,詳細規定了服務主體、服務內容、程序及要求,保障居家失能老年人享受到連續、穩定、專業的高品質養老服務。

動農村養老服務發展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發展農村互助式養老服務”;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農村養老服務補短板力度”;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發展”。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生活在農村的60歲及以上人口有1.2億人。發展農村養老服務事關億萬農村老年人幸福生活,事關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

“十四五”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養老服務工作,一系列綱領性文件對農村養老服務發展作出總體部署,農村養老服務“硬件”設施明顯改善,養老服務“軟件”持續提升,讓農村老年人幸福晚年成色更足。

制度不斷完善。2021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明確提出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2024年,民政部等2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養老服務的指導意見》,首次在全國層面專門對發展農村養老服務作出總體性、系統性部署,針對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提出了整體性解決方案。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明確提出健全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開展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試點,鼓勵開展村級互助式養老服務。

“硬件”明顯改善。“十四五”以來,民政部會同相關部門重點支持農村敬老院等公辦養老機構建設改造、實施農村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設備不斷完善,護理能力不斷提升。全國各地紛紛探索,整合利用村級活動中心、閑置校舍、農家大院等農村閑置資源建設互助養老點,打通了農村養老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截至2024年6月,全國農村敬老院共1.6萬個、床位168.1萬張,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約14.5萬個。

“軟件”持續增強。“十四五”以來,我國覆蓋城鄉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不斷健全,縣域集中供養和失能照護實現全覆蓋,鄉鎮敬老院逐步轉型為具有全日托養、日間照料、上門服務等功能的區域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專業服務延伸至村級鄰里互助點、農村幸福院和居家老年人。2024年,民政部爭取中央財政資金2.96億元,支持59個試點地區開展縣域養老服務體系創新試點,探索形成農村養老服務有效發展模式。同時,各地充分發揮“近鄰”和“熟人”優勢,通過組織動員基層老年協會、低齡健康老年人、農村留守婦女等多種力量開展互助養老;推動建立健全家庭盡責、基層主導、社會協同、政府支持保障的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機制,農村養老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深化醫養康養融合發展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醫養康養相結合,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據民政部相關數據,目前我國失能老年人約3500萬人,占全體老年人的11.6%。據測算,到2035年,我國失能老年人將達到4600萬人。解決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照護難題,讓老年人晚年更有“醫”靠,是養老服務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四五”以來,黨和國家對養老服務工作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強調養老服務要重點關注失能等困難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相關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相繼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在總結近年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直面難點堵點問題,從6個方面提出15項政策舉措;《關于促進醫養結合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則圍繞加強質量管理、提升服務質效、強化隊伍建設、保障服務安全作出具體部署……我國醫養結合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失能老年人照護工作不斷加強。

為改善失能老年人生存質量,減輕家庭照護負擔,我國自2016年啟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2020年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49個城市試點長期護理保險政策,參保人數超1.8億人,累計超過260萬人享受待遇,基金支出超800億元。如今,從專業機構到社區、家庭的長期照護服務,讓失能老年人更有尊嚴地生活。

在服務模式方面,各地積極探索,初步形成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簽約合作、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養老機構依法開展醫療衛生服務、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4種服務模式,讓更多老年人享受便捷、高效的醫養結合服務。截至2024年5月,全國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建立簽約合作關系的共有8.7萬對,“兩證”齊全的醫養結合機構共有7800多家,床位200萬余張。在隊伍建設方面,民政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為失能老年人照護服務提供有力支撐;各地通過增加崗位補貼、打通晉升渠道、開展職稱評審、營造社會氛圍等多種激勵政策,讓人才愿意來、留下來。

養老事業產業協同發展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老齡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銀發經濟”;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銀發經濟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產業。在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積極發展銀發經濟,不僅能更好滿足老年人日益多元的需求,也成為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引擎。

“十四五”以來,銀發經濟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全方位推動銀發經濟發展。《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發展銀發經濟”;國務院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明確提出了發展銀發經濟的總體要求、任務目標和實施路徑。

隨后,多部門就發展銀發經濟制定配套文件,例如,中國人民銀行等9部門就金融服務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印發指導意見,從支持不同人群養老金融需求、拓寬銀發經濟融資渠道等5個方面提出16條具體舉措;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強化支持舉措助力銀發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就加大銀發經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暢通銀發經濟領域人才發展空間等8個方面提出政策舉措。

與此同時,各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推動銀發經濟發展。在2025年地方兩會上,30個省份將積極發展銀發經濟和促進銀發服務消費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部分地區結合自身實際,制訂出具有針對性的銀發經濟發展計劃。例如,吉林省計劃拓展“冰雪避暑+中醫中藥”康養模式,支持國有企業積極利用財政性存量資產設施布局相關產業;河北省力促一批京津冀養老項目布局河北;內蒙古自治區將豐富旅居養老、商業養老等業態;安徽省對建設銀發經濟產業園區進行布局。各地紛紛釋放出發展銀發經濟的積極信號,老年人享有高品質生活的愿景可期可待。

敬老愛老氛圍日益濃厚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社區養老、托幼、用餐、保潔等多樣化服務,加強配套設施和無障礙設施建設,實施更優惠政策,讓社區生活更加便利。推進智能化服務要適應老年人、殘疾人需求,并做到不讓智能工具給他們日常生活造成障礙”;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無障礙環境、適老化設施建設,打造宜居、智慧、韌性城市”。

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十四五”以來,我國在環境適老、法律護老、社會敬老等方面持續發力,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會逐漸形成。

環境更友好。自2021年起,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聯合開展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老年人居住環境明顯改善,為老服務水平有效提升。截至目前,共開展3期創建工作,2990個社區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明確提出,無障礙環境建設應當與適老化改造相結合,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參與和融入社會生活提供了法治保障。為讓老年人順利搭上智能技術的快車,各地圍繞“跨越數字鴻溝”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和實踐經驗,助力廣大老年人走進數字時代、融入智慧社會、享受智慧生活。

權益有保障。2022年,平安中國建設協調小組牽頭12個部門開展全國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共破獲涉養老詐騙案件3.9萬余起,追贓挽損308億元;2023年,常態化開展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工作,全年共破獲案件1.5萬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3萬名。多部門形成信息共享、聯合宣傳、案例發布等機制,各地因地制宜加強重點人群保護、加大重點領域治理力度,老年人權益保障網越織越密。

氛圍更濃厚。“十四五”以來,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持續開展全國“敬老月”活動,各地通過送溫暖、送健康、送科普、送安全等活動,積極營造敬老愛老孝老助老的良好社會氛圍。為助力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各地各部門開展了一批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影響力大的新時代“銀齡行動”項目,截至2024年7月底,全國參加“銀齡行動”的志愿者總人次已超700萬,開展援助項目4000多個,受益群眾4億多人次。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