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 劉 鋒
第十五次全國民政會議是在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關鍵時期召開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新時代新征程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進行把脈定向、指路領航,提供了根本遵循。李強總理對民政工作提出“四個以”的具體要求,明確了清晰的實踐路徑和改革方向。2024年11月4日,民政部部長陸治原在部直屬機關黨員干部大會上對這次會議作了全面系統的解讀,為我們進一步學習貫徹會議精神厘清了思路方法。作為國家級殯葬科研事業單位,一零一研究所全體黨員干部要全面領會、堅決貫徹、深入落實。
聚焦制度建設
以新機制激發科研新動能
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以適應改革需要,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明確提出“四個體系”和“兩個著力”的中心任務,其中首要工作就是“完善政策制度體系”。體系是體制和機制的總和,包括改革的制度設計以及運行規則,同時也是制度設計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有了好的制度,還需要強有力的執行能力,要保證在不變樣、不走樣、不打折扣執行制度的同時,具有因時因地制宜的創造力,特別是根據不斷發展變化的外部挑戰而與時俱進提升各領域治理水平的能力。深化殯葬改革是一項全領域系統性改革,涉及經濟、社會、思想變革,既有政策法規的創制,也包括各類標準的制定完善;不僅要彌補基礎設施短板、提高科技含量、改善服務質量,更涉及綠色節地生態安葬、文明禮俗祭奠等一系列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方面的移風易俗,是考驗各地社會治理能力的關鍵所在。
一零一研究所作為殯葬科研的“國家隊”,要切實履職盡責,不斷完善現代科研管理制度機制,不斷完善現代科研機構的治理機制。一是充分發揮所黨委的政治領導和示范引領作用。嚴格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統籌殯葬科研改革,創新完善適合科研單位的黨建工作制度,推進黨建和科研工作深度融合。二是創新科研管理制度機制。賦予科研項目負責人在團隊組建和資源配置方面更大的自主權,完善科研經費使用管理辦法,構建權責一致、管理科學、富有活力的科研治理體系,讓最有創造力的科研人員有條件安心“深耕厚植”。三是激發調動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建立以質量、績效、能力為導向的科研評價機制,完善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最大程度提升科研人員的獲得感。
加強科技創新
以新賽道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明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此前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要打頭陣。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全面深化殯葬領域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深刻把握殯葬工作的公益屬性,使其真正融入各項改革措施與制度安排。
一零一研究所要堅決扛起以技術進步推進行業發展的政治責任,進一步聚焦主責主業,以新賽道引領殯葬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以科技創新賦能殯葬事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堅持戰略導向,以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為牽引,加強原創性科技研發,強化殯葬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技術集成,確保殯葬科技的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攻關實踐中培育鍛煉領軍人才,打造創新團隊。二是堅持公益導向,加強基礎研究和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推動科技進步遵循普惠路徑。聚焦人口老齡化等重大民生問題,大幅增加殯葬公共科技供給,依靠科技創新建設低成本、廣覆蓋、高質量的殯葬公共服務體系,讓人民享有更普惠的殯葬服務。三是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發展難題。持續加強完善殯葬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將先進適用科技創新成果融入殯葬服務標準,強化全領域布局、全鏈條部署,不斷提高全行業科技含量和專業水平,使科研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四是堅持研用一體,加速科研成果向數字化管理、節地生態安葬、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等重大應用場景轉化,強化成果應用賦能高品質殯葬服務。在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科研經費投入機制基礎上,引入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對科研資源的配置作用,搭建多方參與、貫通產學研用的科研平臺,以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殯葬科技研發,保障殯葬科研投入。
堅定文化自信
以文化建設推動社會習俗現代化
殯葬工作涉及千家萬戶,是重要的民生工作,但是不能簡單理解成一項普通的業務工作。殯葬工作具有厚重的文化屬性,既承載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又連接著現代文明的價值理念,并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發揮著引導社會風氣、塑造社會觀念的重要作用。這是貫穿殯葬領域深化改革的一條重要邏輯線。
一是挖掘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殯葬文化的精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了中華民族對于喪葬、生死的深刻認識和價值理念,對于現代中國的殯葬文化建設有著特殊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中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坦然通達止于至善的死亡觀、天人合一敬仰自然的宇宙觀、尊重生命向死而生的入世價值。樹立文化主體性,努力建構我國特有的標識性概念體系和話語體系,自主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殯葬文化發展目標和發展道路。二是積極參與政策創制。結合專題調研深入剖析殯葬領域問題亂象背后的文化因素、習俗影響等,系統做好區域喪葬習俗、政策文化的整理提煉和比較研究,為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提供論證闡釋,講好中國故事,夯實殯葬改革的人文基礎。三是積極參與殯葬禮儀規范標準建設。吸收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殯葬祭禮文化和民間傳承習俗的精華,研究制定并推廣具有普適性的國民喪葬禮儀規范,培育文明現代、節約環保的殯葬禮儀和治喪模式,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建設。同時,進一步完善針對特定群體的祭奠紀念儀式,協助推進國家公祭制度建設,切實加強新時代國家形象塑造和紅色文化傳播。四是積極推進生命文化教育和科普宣傳。充分借助現有的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媒介工具,創新生命文化科普教育的方式手段,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逐步引導轉變殯葬觀念,形成殯葬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