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舉辦第五屆海洋合作與治理論壇

時間:2025-01-1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組織》雜志12月下
【字體:    打印

2024年11月26日至27日,第五屆“海洋合作與治理論壇”在海南省三亞市召開。本屆論壇由華陽海洋研究中心、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海洋基金會)、中國南海研究院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研究院聯合主辦。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部長王毅通過視頻方式向論壇發表題為《和諧共生,攜手前行  推進全球海洋治理邁向更高水平》的致辭。外交部副部長陳曉東,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海南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長巴特爾,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國際海底管理局秘書長邁克爾·洛奇,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彼得·湯姆森,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鄭永年,海洋基金會理事長呂濱分別作開幕演講。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吳士存,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王勝致辭。

王毅指出,當今世界,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全球治理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共產黨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為縮減全球發展鴻溝、破解國際安全困境、打破文明交流壁壘提出了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的中國方案。為實現更高水平的全球海洋治理,增進全人類福祉,王毅提出三點建議:一要推進海洋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二要維護普遍持久的海洋安全,三要促進全球海洋文明交流。

陳曉東指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核心要義是推動建設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友誼之海。他強調,中國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和平之海;堅持互利共贏,共建合作之海;堅持開放包容,共建友誼之海。世界各國和地區應秉持開放包容精神,加強交流互動,促進民心相通,讓海洋成為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橋梁和紐帶。

孫書賢表示,習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海上互聯互通和各領域務實合作發展“藍色伙伴關系”等重要理念和倡議,為破解全球海洋治理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的做法是堅持“尊重自然、生態優先、一體保護、系統治理”的海洋治理與保護原則,堅持“創新驅動、科技引領、綠色轉型、低碳發展”的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道路,堅持“開放包容、共商共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海洋國際合作和治理理念。

巴特爾指出,海南因海而生,向海而興,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大省。在實現海洋經濟產值快速增長的同時,海南始終注重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聚焦海洋產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始終遵循“保護優先于發展”原則,聚焦深海研究和開發,積極探索“升級傳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挖掘潛力產業”的布局。

劉振民指出,海洋作為全球氣候的主要調節器和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碳匯日益受到威脅。海洋變暖影響到全球天氣模式和降雨地點,從而加劇了風暴、颶風和其他極端天氣的強度。近年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致力于推動國際海洋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為全球海洋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與方案。

邁克爾·洛奇指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各國和地區提供了一個普遍接受的法律框架,指導著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管理,同時維護著全球公海的秩序與和平。近年來,盡管多邊主義在一些領域受到質疑、信心正在消退,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協定》等相關協定進展展示了國際合作的潛力。這些努力凸顯了國際社會通過集體行動應對全球性問題的能力和意愿。

彼得·湯姆森提出,世界共享同一片海洋,我們必須尊重海洋,并嚴格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其他相關國際協定的規定。他對中國為綠色轉型的正義事業所作的貢獻表示感謝,并呼吁中國繼續在全球海洋合作與治理方面發揮領導作用。

呂濱表示,過去五年,“海洋合作與治理論壇”為推動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保護與修復海洋生態環境、公平合理解決海洋國際爭端、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海洋漁業等工作作出積極貢獻。海洋基金會將繼續支持和攜手各方共同打造一個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交流平臺,推動各方在海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斷走向深化。

吳士存指出,“海洋合作與治理論壇”的宗旨是通過學術研究推動全球海洋保護和資源管理的重要倡議,倡導“開放、包容”的理念,強調多邊主義的合作原則,致力于促進國際社會在海洋治理方面的共識與協作,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驗交流與政策協調,為共同維護和管理全球海洋資源開辟了新的路徑。

王勝表示,全球和區域性的海洋治理問題是我們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全球海洋安全治理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要求,這需要世界各國政府、跨國組織、專家學者等共同努力,匯聚海洋治理合力。

開幕式后,與主論壇同時舉行的還有7個專題討論和兩個平行會議,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外國駐華使館高級官員、國際組織及涉海部門、媒體和海洋基金會代表出席論壇。

海洋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潘新春主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專題論壇。他介紹,在推進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方面,中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一是從1995年開始實施管轄海域休漁制度;二是實施海洋捕撈網具最小網目尺寸限制制度;三是建立300多個海洋牧場示范區,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89個;四是開展海洋增殖放流和海水養殖,2023年中國海洋養殖面積達到2214.87公頃,規模居世界第一;五是開展現代化海上養殖,建立重力式網箱2萬余口、桁架類網箱40個、大型網箱20余口和養殖工船4艘;六是建立現代化海洋漁業良種研發繁育基地數百個;七是開展近遠海捕撈作業,中國與亞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漁業互惠合作協議。2023年,中國擁有經批準的遠洋漁業企業177家,遠洋作業漁船2551艘。中國還將繼續加大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漁業科學發展的措施,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不斷為世界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中國方案與智慧。

最后,來自高校、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分別從各自的領域分享了精彩觀點,進行了交流討論。潘新春在總結中表示,希望專家加強交流與合作,分享海洋合作與治理經驗,共同為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趙宇新 李 艷)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