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服務管理創新
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助力首都發展
北京市民政局
北京市民政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民政部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不斷深化社會組織服務管理創新,推動以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助力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強化黨建引領,保證社會組織發展正確政治方向
堅持將嚴把政治方向作為社會組織管理的頭等大事。依托“1個綜合黨委—51個聯合黨委—1083個黨支部”組織體系,不斷提升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兩個覆蓋”質量。實行社會組織黨建與登記審批、章程核準、年檢年報等“六個同步”,將黨的建設嵌入社會組織發展全過程。制度化開展社會組織黨建評價考核,將評價結果作為日常監管的重要參考。選樹25個“黨建強、發展強”品牌項目,提升黨組織凝聚力、號召力。
強化規范建設,提升社會組織法人治理效能
發布《行業協會商會誠信建設規范》地方標準,聯合印發市級脫鉤后行業協會商會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修訂社會團體換屆選舉工作指引、社會團體章程示范文本,為規范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對200家5A級社會組織及新成立、新換屆的社會組織負責人開展分層分類培訓,有效提升治理能力。聚焦社會組織財稅管理難題,打造125期“小微課堂”。以“同心共助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開展第四屆北京社會組織推介活動,為社會組織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搭建平臺。
強化從嚴監管,嚴守社會組織發展底線紅線
做實日常監管,市級社會組織年檢年報參檢率達97%,抽查審計數量比2023年度增加13%,3A級以上社會組織比例超過30%。創新信用監管,實現社會組織信用積分與日常監管聯動更新,并配套建立違法失信名單和信用修復機制。2024年已將41家社會組織列入活動異常名錄或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完善綜合監管,組織開展行業協會商會涉企收費、社會服務機構業務活動規范化、慈善組織公開募捐活動等8個專項檢查。嚴格執法監管,開展行政執法檢查370余次,作出行政處罰決定173件,依法取締勸散非法社會組織20家。
強化作用發揮,引導社會組織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圍繞服務國家戰略,舉辦社會組織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成果展示交流會,2024年開展相關項目149個;近200家社會組織開展鄉村振興和對口援建項目523個,捐贈資金、物資總計2.8億元。圍繞服務首都發展,市級行業協會商會參與制定、修訂各級各類標準近600項,中關村社團圍繞國際科技創新建設確定“11個一批”重點任務。圍繞服務穩崗就業,300余家社會組織及所屬會員單位為高校畢業生等提供就業見習崗位2000余個。圍繞服務社會民生,引導市級社會組織開展救助、養老、助殘等服務項目3100余個。
以服務品牌矩陣建設為牽引
優化專項社會事務管理服務
黑龍江省民政廳
黑龍江省民政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民政部有力指導下,以“黨有囑托·民政牽掛”民政工作服務品牌矩陣建設為牽引,優化專項社會事務管理服務,積極主動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
推出“黨有囑托·民政牽掛——遇困有家”服務品牌,強化三個機制,當好臨時遇困人員“家里人”
強化街面治理聯動機制,依托數字民政、公安視頻監控、數據建模等9個系統,雙向共享海量數據,形成“地空勤”立體巡查格局。哈爾濱市實行“7×24小時”駐站模式,將街面警務站打造成救助管理“便利店”,保障極端天氣下臨時遇困人員基本生活。強化區域中心帶動機制,建立“中心帶動、業務垂管、資源共享、聯手協作”4種模式,打造市縣一體化救助格局,提高縣(區)救助管理能力。強化溫情救助機制,將臨時遇困人員救助管理納入龍江“高效辦成社會救助一件事”,提供“暖心牽掛幸福清單”47項專業化、貼心式服務。
推出“黨有囑托·民政牽掛——殘友我助”服務品牌,優化三項服務,當好殘障人士“關愛人”
優化殘疾人兩項補貼發放服務,實時跨域比對,及時發現“應享未享”人員信息,主動開展服務,形成“入戶辦、我幫辦、馬上辦、網上辦、跨省通辦”五辦疊加模式。優化康復輔具供給服務,建立龍民康“適老化+無障礙”產品線上線下雙平臺,入駐企業320家,聚合產品2400余種,打造“老殘一體”康復輔具“博覽會”。優化精康融合服務,依托社區衛生服務資源,建立100個精康服務融合體,以中華慈善獎獲獎項目“綠蝴蝶在行動——讓精康人士回家之路不再漫長”為范例,建立全省統一的“1+9+N”工作模板,服務精障人員22萬人次。
推出“黨有囑托·民政牽掛——逝有所安”服務品牌,運用五字工作法,當好逝者家屬“安慰人”
突出“治”,將集中整治與專項行動有機銜接,自查自糾、起底排查,強化公益屬性,重塑行業形象。突出“減”,減少延伸服務收費160項,推動殯葬惠民減免政策向戶籍居民延伸。突出“疏”,建設100個鄉鎮骨灰堂,建立省級生態葬獎補機制。突出“懲”,充分借助紀檢監察機關的作用,嚴懲違紀違法行為。突出“優”,成立首個省級殯葬行業產教融合體,推出《殯儀服務規范》地方標準,殯葬基礎設施改造實現全覆蓋,全面提升服務能力。
推出“黨有囑托·民政牽掛——為愛護航”服務品牌,突出三個賦能,當好美好婚姻“見證人”
數字民政賦能,實現電子證照系統集成,全省共享婚姻數據2000萬條(次)。婚俗改革賦能,推廣“五進三聯四活動”婚俗改革經驗,婚姻家庭輔導實現全覆蓋。“甜蜜經濟”賦能,打造哈爾濱太陽島、東極撫遠、北極漠河等景區公園式婚姻登記處,形成鏈條式婚戀打卡“幸福地標”,助力黑龍江冰雪旅游發展,以優質新型服務培樹婚俗新風。
發揮管總抓統職能
努力讓老年人“福享樂齡”
福建省民政廳
在民政部的大力指導和支持下,福建省民政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對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主動發揮管總抓統職能,推動形成老齡工作合力,打響“福享樂齡”品牌,讓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更加可感可及。
高站位推動,健全完善“福享樂齡”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視頻連線福州市社會福利院時強調,一定要讓老年人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福建省委、省政府對老齡工作高度重視,將“加快健全完善老齡工作體制機制”納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主持召開老齡和養老服務工作專題會議,研究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福見康養”幸福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提出一批創新舉措,奮力開創新時代老齡工作新局面。指導完成老齡工作職能轉隸,整合省老齡和養老服務工作聯席會議功能,調整組建省老齡委,完善綜合協調、督促指導、組織推進的工作運行機制。
全方位推進,加快構建“福享樂齡”社會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身踐行孝親敬老的美德,福建各地處處傳頌著總書記在閩工作時尊老愛老的故事。福建省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深入開展“銀齡行動”,健全老年人社會參與體系,發布全省老齡事業發展公報,擴大人口老齡化省情教育覆蓋面,圍繞“堅持以老年人為中心,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主題,推動各地各部門積極開展“智慧養老點亮‘夕陽紅’”、“重溫經典”頻道進養老機構等系列活動,讓愛老助老理念在八閩大地廣泛傳播。著力提升老年友好環境,建立無障礙環境建設公益訴訟協作機制,開設“智慧助老”課堂,幫助老年人學習運用智能技術,每年約80萬名老年人參與。加快銀發產業布局,連續推介福建省適老化新產品,一批優質老年用品產品入圍國家推廣目錄。著力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開展“法律服務助老護老”、養老服務領域“點題整治”等工作,確保老年人生命和財產安全。
多方面發力,抓實辦好“福享樂齡”實事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福州市鼓樓區軍門社區養老服務站調研,叮囑社區干部要把居民的愿望了解透、關切回應好。福建省委和省政府連續第8年(2017年—2024年)將養老服務工程納入省級為民辦實事項目。2024年,新建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50個、示范性長者食堂400個,培訓養老服務從業人員1.6萬人次。建設老年友好型社區,2024年推動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655個,惠及群眾38.2萬戶。推動閩臺養老服務融合發展,完善臺胞在閩養老服務制度保障。
以需定供 精準發力
推動養老服務工作取得新成效
湖北省民政廳
2024年是湖北民政發展歷程中極其重要的一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專門察看養老服務設施情況。民政部部長陸治原到湖北調研,提出殷切期望。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專題研究養老服務工作6次。全省民政系統牢記囑托,知責奮進,推動養老服務工作取得新成效。
堅持優化資源配置,完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
采取獨建、聯建等方式,推進形成資源共享、機制銜接、功能優化的三級服務網絡。一是加快設施建設。持續推動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建設,已建成98個。省級財政連續4年每年安排1.2億元,推進100個鄉鎮(街道)養老服務綜合體、200個農村日間照料中心省級民生實事建設,基本實現縣、街道、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二是創新運營機制。引入專業力量采取“中心—帶站—連點”服務模式,連鎖化、規模化運營養老服務設施。如,武漢市洪山區獅子山街道養老服務中心運營主體,連帶運營街道轄區及周邊29個社區養老站點。三是拓展服務功能。廣泛鏈接老年大學、志愿服務等資源,開展助餐、日間照料、文體娛樂等服務。全省依托設施建設老年助餐點2100余個。
堅持供應鏈思維,培育壯大養老服務實體
以精準滿足需求推動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發展多元養老服務實體。一是整合國有閑置資產。在摸清需求和設施現狀基礎上,推動閑置國有資產轉型發展養老服務。如,黃石市下陸區將原紡織機械廠閑置資產改建成集機構、社區、居家為一體的養老服務綜合體,打造養老產業一條街。二是發揮國企鏈主作用。培育以省級湖北康養集團為龍頭,市、縣國有平臺為協同的國有養老企業集群,探索建立以國企為鏈主企業、帶動其他市場主體發展的養老供應鏈。全省現已成立國有養老服務企業30余家。三是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通過公建民營、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社會力量進入養老服務市場。2024年,舉辦第六屆世界大健康博覽會,全省養老項目集中簽約29億元。
堅持供需精準對接,建設全省養老服務平臺
聚焦解決老年人找服務難、精準對接難等問題,搭建與民政部“金民工程”養老服務信息系統對接、全省統一的養老服務平臺,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一是統建基礎底座。采取“省級統一搭建、市縣免費使用”的方式,統籌政務和社會服務,構建全省養老服務“一張網”。平臺正在7個地市試點,已開通政務和社會服務18項。二是強化數據賦能。推進跨部門數據共享,以及服務對象和需求供給等信息歸集,推動實現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平臺現已匯集全省公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老年人基礎數據1600余萬條。三是促進供需對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養老機構、服務商、服務對象精準鏈接、靶向服務。平臺現已入駐服務機構6600余家,上架服務項目1.5萬個,完成養老服務56.6萬單。
健全社會救助體系
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
湖南省民政廳
湖南省民政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重要指示和第十五次全國民政會議精神,認真落實民政部部署要求,緊緊圍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充分發揮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作用。
聚焦保基本,堅決兜住兜準兜好民生底線
湖南委、省政府高度關注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省委常委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多次專題研究,將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納入對市縣和省直部門績效考核和鄉村振興考核,分管省領導每月調度。省政府連續7年將低保提標納入重點民生實事,近3年省級財政投入年均增長23.76%,救助水平穩步提升,重點工作有效落實。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 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實施意見》,聯合有關部門制定救助資金省與市縣分擔機制、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救助資金監督檢查辦法和專項救助政策等10余項政策文件,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開展社會救助公示“陽光行動”,主動接受社會監督,提升救助效能。
聚焦防風險,強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
一是持續加強監測預警。健全主動發現機制,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臺,科學設置44個監測指標,實時監測12類442.12萬低收入人口。2024年以來,下發預警線索9.5萬條,通過“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有效防止“漏保”“漏救”。二是扎實推進精準救助。完善家庭經濟狀況核算辦法,實現精準認定對象、精準發放資金、精準實施幫扶。積極推進擴圍增效,將“單人保”拓展到重殘、重病、罕見病等6類人員,增加低保對象6.69萬人。三是強化分類救助幫扶。發揮協調機制作用,推動部門政策銜接、對象互納、數據共享,實施醫療救助1079萬人次、教育救助254.64萬人次、住房救助20.84萬人次、就業救助20.57萬人次、災害救助79.9萬人次,做到應救盡救、應幫盡幫。
聚焦促發展,激發低收入人口內生動力
一是強化激勵幫扶措施。開展“兩項政策”銜接并軌試點,推動統一認定標準、統一政策資源、統一工作力量。實施產業幫扶16.2萬戶,給予低保漸退2.56萬戶,將4.66萬名未就業大學生、未參保失業人員、務工不著人員等納入低保或臨時救助,幫助解決暫時性困難。二是大力拓展救助服務。持續深化社會救助改革創新,指導19個國家和省級試點縣(市、區)扎實開展服務類救助,建立資源、需求、服務、幸福“四張清單”。三是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制定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辦法,加強慈善平臺建設,推動供需精準對接,為困難群眾提供專業化、個性化幫扶。全省設立社區基金2292只,引導慈善公益組織實施鄉村振興項目2426個,開展照護服務、就業支持、資源鏈接等幫扶600余萬人次,激勵引導困難群眾奮斗致富。
黨建引領 規范管理
構建新時代慈善事業發展新格局
廣東省民政廳
廣東省民政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慈善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著力構建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目前,全省共有慈善組織2003家,總資產約450億元,慈善信托備案合同規模13.4億元。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推動慈善事業蓬勃發展
積極推進慈善組織黨建工作覆蓋,引導慈善組織聽黨話、跟黨走。打造“6·30”廣東扶貧濟困日等慈善品牌,發揮“廣益聯募”“騰訊公益”“慈鏈公益”等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作用,培育1.5萬余家社區慈善組織。扎實開展“中華慈善日”主題宣傳,授予499個單位和個人紅棉杯獎杯,激發慈善活力。廣東慈善規模體量大、群眾基礎好、日常監管實、創新活力足、社會氛圍濃,慈善力量在扶危濟困、鄉村振興、防災減災等工作中作出了積極貢獻。
建立健全綜合監管機制,推動行業有序發展
穩步實施“陽光慈善”工程,建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行業自律、內部治理”四位一體的監管體系,守護慈善事業公信力。一是建立五級風險防控機制。定期排查慈善組織可能存在的政治、社會、經濟、安全等方面風險,根據風險等級進行相應處置。穩妥推進慈善組織管理漏洞和風險隱患全面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組織開展慈善組織善款募集管理使用排查整治“回頭看”專項行動。二是建立快速響應聯合監管機制。民政部門牽頭,聯動公安、人民銀行、網信、市場監管等部門,重點監管接受境外資金和開展境外合作項目的慈善組織,對涉嫌違法違規的慈善組織開展聯合調查。三是建立慈善組織信息公開機制。舉辦“慈善公眾開放日”活動,引導慈善組織開門“曬賬單”,發布慈善組織透明度排行榜單等,推進慈善組織信息公開。四是不斷完善日常監管機制。通過年檢年報、行政約談、抽查審計、“雙隨機、一公開”現場檢查、信用監管等級評估等方式加強管理,每年對5%以上的全省性慈善組織進行現場抽查。各地通過慈善行業聯合黨委、慈善組織社會監督委員會、“互聯網+監督”等方式,暢通多元監督渠道。
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推動基層民政服務提質增效
深入推進“廣東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著力為基層減負賦能,打通民政惠民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一是全面覆蓋。全省鎮(街道)共建立1631個服務站,村(社區)共設立9218個服務點。今年以來,兜底民生服務人員從5963人提高至2.8萬余人,服務力量增幅達209%,社工持證率從26%提高至81%。二是規范管理。會同財政等部門制定實施方案、資金管理辦法、工作指引、標桿站建設等系列文件,推動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轉變。三是高效服務。通過常態化探訪和精細化服務,依托慈善超市等平臺,累計鏈接慈善資源約2.8億元,服務超2800萬人次,開展個案服務近10萬個。
聚焦主線 發揮作用
提升區劃地名工作質效
重慶市民政局
重慶市民政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第十五次全國民政會議部署,在民政部的精心指導下,聚焦區劃、地名、界線“三條主線”,發揮資源、標識、支撐“三個作用”,全面加強和改進區劃地名界線管理,積極服務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
發揮區劃重要資源作用,助推高質量發展
一是強化黨的領導。市委深改委會議專題部署,市委主要領導專門批示,及時建立請示報告制度,細化并落實請示報告事項清單。二是優化系統重塑。牢牢把握重慶在國家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深化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區劃設置研究,推動申報審批改革,出臺鎮、街道設立標準,完善部門聯審、專家論證、檔案管理等制度,加強組織實施、效果評估等機制研究,科學優化鄉級區劃設置。三是深化傳承保護。建設區劃沿革數據庫,收錄3900余條信息,打造近100個宣教平臺,形成20余項區劃文化研究成果。
發揮地名重要標識作用,賦能高品質生活
一是加強公共服務。健全地名管理重大事項報告、聯席會議等制度,修訂《重慶市地名管理條例》,制定5項配套政策,出臺住宅區樓宇正面指引負面清單等4項操作指南,會同住房城鄉建設、交通、城管等部門規范樓宇、軌道、公園等命名。建成地名信息庫,制定接口標準,推動公告、審批“一窗通辦”。二是厚植文化底蘊。出臺《歷史地名鑒定標準》,建立市、縣歷史地名保護名錄,編制三峽庫區等消失地名錄,編纂3200萬字的標準地名錄典志,出版重慶地名文化叢書。建成重慶區劃地名歷史文化展示館,實施地名文化“五進”等活動,開播《重慶地名》欄目,開展“新重慶·老地名”系列主題宣傳。三是助力鄉村振興。部署開展“鄉村著名行動”,聯合6部門出臺《“地名+”行動方案》。重點實施“六個一批”鄉村地名服務,命名鄉村地名1萬余條,設置標志1.6萬余塊,上圖16萬余條,建設重慶鄉村地名文化展示館,打造鄉情館,舉辦地名“村歌”“村晚”等活動,培育“地名+文旅”“地名+美食”“地名+產業”等品牌,利農惠農舉措更實。
發揮界線重要支撐作用,聚力高效能治理
一是完善“數據界”。實現縣級界線數據全部矢量化,編制地形和影像詳圖集,制定《鄉級行政區域勘界規范》地方標準,實施全域鄉鎮勘界,依法完善省、縣、鄉界線數據。二是管實“法定界”。扎實開展省界、縣界聯檢,建立市、縣、鄉、村、點位五級管護網絡,健全管護制度,建成界線查詢、電子管界信息系統及管護小程序,管界水平有新提升。三是打造“平安界”。建立鄂湘渝川黔陜六省市平安邊界建設協作及邊界爭議調處“四聯”機制,完成省界精準落地試點,打造重慶邊界行等“邊界治理+”品牌6個,建成邊界文化標志50座、睦鄰友好公約碑126塊,形成“全面融合、共建共治”邊界治理格局。
夯基礎 強保障
傾力守護困境兒童健康成長
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
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在民政部的關心支持和精心指導下,以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為抓手,從大處著眼、從小事入手、從細處暖心,傾力為困境兒童創造有保障、有關愛、有希望的成長環境,奮力書寫兒童福利工作新篇章。
堅持高位推動,凝聚枝葉關情共識
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始終秉持“兒童優先”原則,每年將兒童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要點和重點民生實事,連續3年提高孤兒養育津貼標準,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為困境兒童提供關愛服務,投入5000萬元建設寧夏兒童福利院康復樓,籌措1億元實現縣級未保中心覆蓋率82%、鄉鎮(街道)未保站全覆蓋。廣泛開展走訪慰問,為孤棄兒童實現“看一場電影、吃一頓火鍋、逛一次超市、過一次集體生日”等“微心愿”,把溫暖送到孩子們的心坎上。推廣同心縣黨政機關干部與全縣1422名困境兒童結對幫扶經驗,引導黨員干部、企業家、“愛心媽媽”等與1.4萬戶困境兒童家庭結成對子,把關懷延伸到孩子們的家庭中。
強化體系支撐,織密保護關愛網絡
一是拓展職能職責。聚焦職能任務新拓展,精準摸排近5萬名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加強關愛保護,將“明天計劃”項目拓展至困境流動兒童。二是致力政策創制。聚焦強化兜底保障能力,制定出臺區域性集中養育等10余項政策,探索建立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精準關愛幫扶機制,彌補政策空白。聚焦提升標準化水平,發布流動兒童關愛服務34項清單,首創兒童福利機構行業標準3項、制定地方標準14項。三是加強協作聯動。會同公檢法、教育、婦聯等多部門,圍繞精準保障、關愛保護、均等享受公共服務等,開展聯合調研、專題會商10余次,組織主題幫扶、政策宣講、心理健康關愛等活動500余場次,密切協作、同頻共振,凝聚合力彰顯大愛。
深化改革創新,激發機構陣地活力
一是科學分類促轉型。深化兒童福利機構改革創新,縣級全部轉型為未保中心,地級市全部升級為兒童綜合服務中心,以寧夏兒童福利院為區域性基地統一集中養育全區孤棄兒童,縱深推進“開門辦院”,推動服務向基層延伸、向社會延展。二是優化專業提質效。建立精細化養護、專業化醫療、精準化康復、優質化特教、普及化社工5大服務體系,精確匹配孤棄兒童“全周期”服務。建立“專家服務基地”,爭創“自治區技能大師工作室”,牽引培育全區兒童服務領域技能人才隊伍。三是輻射帶動促發展。打造社工、康復等6大實踐教學基地,與高校、三甲醫院等建立全領域、跨專業合作關系,與7家省外機構達成共享共建合作協議,面向12個省、20余個市開展業務培訓。寧夏兒童福利院入選首批全國兒童福利機構高質量發展改革試點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