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姜雪芹 通訊員 丁代超
學唱歌、玩折紙、做面塑,20歲的小雨(化名)通過做喜歡的事情進行心理療愈。在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心生元特殊教育培訓學校,精神障礙患者小雨在專業輔導和訓練下,慢慢打開心扉,學習生活和就業技能。
福山區心生元特殊教育培訓學校是參與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的社會組織之一,學校根據服務對象的性格、愛好等,設計開展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職業技能培訓和社會融入訓練課程,助力精神障礙患者融入社會。
近年來,煙臺市依托福彩公益金支持,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通過建設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站、資助社會組織開展精康服務等形式,助力精神障礙患者回歸家庭、融入社會。僅2023年,煙臺市就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169萬元支持發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含直接服務人員能力培訓)、支持精神衛生社會福利機構和民政直屬康復輔助器具機構設施設備配置等,服務精神障礙患者6300多人次。
福山區民政局以4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站為主要陣地,與社會組織緊密合作,探索“社工+醫護”融合服務,打造“賦能+康復”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模式,將區內103名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庭納入服務范圍。各康復服務站采取“電話訪問+實地走訪”相結合的方式,精準對接精神障礙患者的需求;組建“社會工作者+康復站工作人員+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志愿者”的多學科團隊,為服務對象提供康復指導,為患者家屬提供同伴支持。
今年夏季,福山區清洋街道福惠社區精神障礙康復服務站組織多場“職礙同行”主題康復訓練活動,指導精神障礙患者制作郁金香手工花束,而后在社區“幸福市集”銷售,增強精神障礙患者融入社會的信心。
承接關愛服務項目的社會組織也以提升精神障礙患者生活能力、社會融入能力為目標,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個案服務。如煙臺市敬慈社會工作公益服務中心承接的“打開心窗·奔向陽光”煙臺敬慈關愛精神障礙患者康復公益創投項目,通過一輪輪的個案探訪,持續關注服務對象,重點改善和提高患者自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服務對象小龍(化名)精神三級殘疾,中專畢業后發病住過幾次院。可他認為自己沒病,拒絕吃藥,其父母沒少為他的治療問題操心。幾輪探訪下來,小龍愿意正視自己的病情,與父母的關系也融洽了。
“很多服務對象一開始不愿與我們對話,現在卻盼著我們到來,與我們分享生活瑣事。”敬慈社會工作公益服務中心心理咨詢師王雪梅介紹項目取得的成效。
王雪梅講述,首次去精神障礙服務對象小朋(化名)家,看到大門上千瘡百孔,了解得知是小朋用銳器擊打所致,他情緒崩潰時只聽媽媽的話。作為心理咨詢師,王雪梅捕捉到這一信息,耐心傾聽小朋媽媽傾訴,開導安慰她,并約請醫護人員上門指導。這讓小朋的媽媽深深地舒了一口氣。經過一年時間的上門探訪、指導用藥,如今小朋愿意配合醫護人員,還把撿來的小石子、彩紙拿給大家看,眼神也變得柔和了。“這段時間孩子沒犯大病,可以自己下樓玩,我也能安心出去工作了。”小朋的父親感激地說。
據統計,今年以來,福山區各康復服務站聯合項目社工、心理咨詢師、定點醫院醫生和志愿者,提供心理疏導、用藥指導、家屬照顧指導及社會融入等方面服務300多人次。
在福彩公益金的支持下,煙臺市各區(市)積極開展“精康融合行動”。萊山區民政局結合精神障礙患者特點和需求,打造“心家園·馨希望”項目,收集2600余條精神障礙患者及其家屬的基本信息、康復及生活需求,組建專家團隊進行“一對一”心理障礙識別,制訂康復計劃。
萊陽市加快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試點工作,為190名精神障礙患者提供服務,通過每月一次入戶診療,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及服藥、預防復發、生活技能、社交等方面的康復和訓練指導。
…………
在煙臺,福彩公益金的注入,讓一個個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項目落地落實,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直接幫助,營造了關注精神健康、關愛精神障礙患者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