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新
慈善,既需要一擲千金的慷慨,也需要日行一善的堅持。上海市民政局一直致力于推動慈善進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實現“隨手公益、處處慈善”。社區慈善是上海市慈善事業發展中富有特色的有益探索,以慈善超市和社區基金會為載體,激發全民慈善熱情,為市民在家門口做慈善提供了便利條件,真正實現了“隨手公益”。
慈善超市:社區慈善的“蓄水池”
自2003年上海市第一家慈善超市開業以來,上海一直在不斷探索慈善超市的發展模式和培育機制,發揮其社區綜合服務共享平臺的便民利民作用。2017年,上海市民政局制定《上海市慈善超市創新發展三年規劃(2017—2019年)》,2018年印發《慈善超市設施和服務規范指引》,2021年施行的《上海市慈善條例》為推動全市慈善超市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持。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232家慈善超市,已初步實現街鎮(鄉)慈善超市全覆蓋。全市共有91家社區基金會,資產總規模約2.8億元。
近年來,慈善超市在提升自我運營能力的同時,也在社區慈善款物接收、困難群眾救助、慈善義賣、慈善文化傳播、志愿服務、便民服務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有些慈善超市里的工作人員是殘障人士和就業困難群體,他們在這里找到了有尊嚴、有意義的就業機會。
不少慈善超市推出的產品和服務成為社區居民非常喜愛的“寶藏店”“網紅店”。如靜安區江寧路街道慈善超市推出“錯襪”項目,每雙襪子顏色和圖案都不一樣,旨在倡導關注心智障礙人群,告訴大家,穿錯襪子其實并沒什么大不了,鼓勵大家試著“穿錯襪出門”。塘橋街道慈善超市以兒童為主題,超市內積極營造溫馨有愛的環境,這里實施的“大問題小公民”公益通識教育課、“兒童一日店長”公益活動在社區居民中小有名氣。可以說,上海慈善超市經過20余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并初步顯現出社區慈善品牌的影響力。
社區基金會:人人慈善的“催化劑”
由于社區基金會對于補充社區公共服務供給、資助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助力完善社區治理體系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上海市在全國率先探索成立社區基金會。2012年9月,全國首家以“社區”命名的基金會——上海美麗心靈社區公益基金會在上海成立。2013年9月,成立全國首家社區公募基金會——上海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2015年,普陀區率先實現社區基金會在街鎮全覆蓋;2017年,楊浦區、虹口區、徐匯區、長寧區、浦東新區、閔行區陸續實現社區基金會街鎮全覆蓋;2023年,寶山區月浦鎮社區公益基金會成立,至此,上海市實現全市16個區無一空白。
為進一步培育發展社區基金會,上海市先后出臺《上海社區基金會建設指引》《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本市社區社會組織的若干意見(試行)》等文件,指導社區基金會的發展工作,支持社區基金會優先申請入駐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優先享受減免場所租金等優惠政策。
近年來,上海市社區基金會積極發揮愛心橋梁作用,一手抓社區愛心資源,一手抓社區急難愁盼,并將兩者對接好。2023年,社區基金會累計開展公益項目600余個,服務社區群眾100萬人次以上,成為推動發展社區慈善的重要力量。
上海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與23家社會組織、6所高校、202家社區企業合作,獲得社區企業累計捐贈100多萬元,吸收其他基金會資助80余萬元,有26所學校的326名中學生成為基金會志愿者,培育了6個社區家長自治團隊。上海美麗心靈社區公益基金會發起“螺螄殼兒童居住空間改造計劃”,匯聚起一條集捐款、捐物資、捐設計、捐評估等為一體的公益愛心鏈,目前已為30余戶山區兒童的家庭進行空間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