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民生禮包”里可感可及的幸福

時間:2024-09-30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改善改善生活,添置一些日用品,買幾本書籍……收到一次性生活補助后,各地特困人員、孤兒等困難群眾興致勃勃安排起這筆補助的用途,并表達對這份來自黨和政府關心關愛的感激,流露出可感可及的幸福心情。通過他們樸素而真誠的講述,我們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眾共享新時代改革發展成果的喜悅,真切感受到了他們對祖國更加繁榮昌盛的祝福,同時我們也進一步領悟了“民政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這一重要論斷的深刻含義。

“百分之一百感動”

本報記者   張   俊

國慶前夕,64歲的耿老伯收到了一份“大禮包”。“社區救助顧問告訴我,國家有一筆補助發到卡里了,我心里很激動。過節了,有政府來關心,特別感謝!”耿老伯對記者說,“我一個人生活,平時政府經常關心我,節日里也想著我,百分之一百感動!”

耿老伯收到的“大禮包”是民政部、財政部近日聯合部署的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向特困人員、孤兒等困難群眾發放的一次性生活補助。根據部署要求,上海市迅速行動,抓緊落實,第一時間將這個“大禮包”發放到相關救助對象的手中。

耿老伯是上海市長寧區天山路街道紫云社區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由于未交社保,無法辦理退休,超過60歲后,社區救助顧問幫他申請了特困供養。

近年來,上海市社會救助標準逐年提高,耿老伯收到的救助金也多了,還有政府發放的糧油幫困卡、逢年過節的幫困慰問金以及社會愛心企業的捐贈等,這些救助幫扶讓耿老伯心里很踏實。

說起收到一次性生活補助后的打算,耿老伯表示,一個人生活沒什么特別需要添置的,這次過節打算買點好吃的。對于目前的生活狀態,耿老伯很滿意,他說:“有政府的保障,生活過得很好。”

5年前,上海市在長寧區試行社區救助顧問制度,組建由社區救助顧問、專業社工、志愿者等參與的顧問團隊。如今,全區10個街鎮均成立了社區救助顧問服務站,針對不同對象按需救助。

耿老伯在天山路街道社區救助顧問服務站——小強工作室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社區救助顧問很辛苦,他都看在眼里。經常聯系耿老伯的紫云社區救助顧問闞老師,對困難對象很親,每周都要上門,有時在路上遇到了還要拉拉家常。

這些年,讓耿老伯感受最深的是長寧區面向困難群眾推出的“四醫聯動”醫療保障制度。天山路街道社區救助顧問介紹,“四醫聯動”對象可到長寧區5家二級醫院和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享受“一站式”減免政策,結算時僅需承擔個人自費部分,且自費部分還可以申請特困供養醫療救助,享受政策減免。

幾年前,耿老伯因膽結石需要手術治療,到醫院看病前,他到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開具了特困人員證明,就診時作為“四醫聯動”對象享受了住院押金減免。這大大減輕了他的后顧之憂,讓他覺得就醫有保障,生病不用發愁了。

就是這樣親人般的關心關愛,讓耿老伯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后來,他也加入了社區志愿者隊伍,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

及時暖心的補助緩解了生活壓力

本報記者   劉靜靜

“前兩天,區里給我打電話,說是給孩子發放了一次性生活補助,讓我注意查收,真的太謝謝黨和政府了。”9月27日傍晚,記者跟隨四川省眉山市民政局工作人員來到東坡區大石橋街道看望孤兒姜姜時,他的奶奶激動地講述。

提起今年上小學四年級的姜姜,他的奶奶非常自豪,指著墻上的獎狀說:“孩子特別懂事,學習很努力,還主動幫我做家務。”記者了解到,姜姜自幼失去父母,由爺爺奶奶照顧。民政部門將他納入孤兒保障政策,經常來家里看望,密切關注他的成長。

“孩子很上進,我想用這筆錢給他買書和筆等。他還喜歡打籃球,給他買個籃球的話,孩子一定很高興。”姜姜的奶奶介紹這筆錢計劃花在哪兒。

如何將補助資金真正用到孤兒身上,最大限度發揮其使用效益?眉山市兒童福利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院內基礎設施完善,孤兒的吃、穿、住等基本生活已經有了很好的保障,此次收到這筆錢主要是根據孩子們的意愿,用于提升他們的能力,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他說:“為了了解孩子們的需求,院里設置了‘童聲悄悄話’信箱,征集孩子們的微心愿;成立兒童議事會,鼓勵孩子們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組織社工與孩子們談心聊天,了解孩子們的想法。”

對于困難群眾來說,這筆及時到賬的暖心補助,能為他們緩解生活壓力。

家住大石橋街道的張英(化名)今年87歲,是一名特困人員,患有糖尿病、癌癥、風濕等,平時買藥花費比較大。“我明天就去把錢取出來,買藥、買菜的時候用。”身材瘦削、頭發花白的張英熱情地招呼前來看望她的民政工作人員,并介紹自己的日常生活。

今年54歲的劉軍(化名)是成都市錦江區成龍路街道藍谷地社區的一名特困人員,患有精神障礙,無兒無女,由姐姐、姐夫照顧。“真的是意外之喜,之前社區打電話說發了錢,我們很高興。”劉軍的姐夫告訴記者:“多年來,民政部門、街道、社區一直很關心劉軍,經常有志愿者來家里看望他,讓我們心里暖暖的。”

“劉軍身體比較弱,我們想著用這筆錢買一些他愛吃的水果和牛奶等,給他補充營養。”劉軍的姐姐告訴記者。

為時刻有人惦記感到幸福

通訊員   阮夢勤

“超超,你最近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都還好吧?前幾天發的一次性生活補助收到了吧?”

“吳阿姨,我最近一切都好,謝謝您的關心。補助前兩天已經收到了,真的打心底感謝黨和政府對我的關心。”

考慮到就讀池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小超白天要上課,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清風街道城北社區民政助理員吳志紅特意傍晚時才給他打電話。

今年19歲的小超原本有個幸福的家。爸爸、媽媽先后去世后,他就一直跟著姑姑生活,屬于清風街道的散居孤兒。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黨和政府向特困人員、孤兒等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這份關心和關愛溫暖了小超。

放下電話,小超把那張領取補助的銀行卡攥在手里看了又看。這張銀行卡見證了這些年黨和政府對他的關愛。

2014年,小超失去母親;2019年,父親也因病去世,接二連三的打擊讓他覺得天塌了,生活看不到希望。就在他感覺最無助的時候,清風街道和城北社區的工作人員上門走訪、核實情況,為小超申請了孤兒基本生活保障金。

工作人員前前后后來了好幾趟,每次上門時,他們和藹的態度都讓小超感覺很親切。2020年年初的一天,姑姑把一個信封遞到小超面前,告訴他里面是他的生活保障卡。此后,他每月都可以領到1550元基本生活保障金。

2023年8月,小超收到了池州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專業的錄取通知書。入學前,他獲得了“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1萬元的助學金,這給了他振翅高飛的勇氣和力量。

今年8月13日,吳志紅又到小超家走訪。一進門,不等小超和姑姑讓座,吳志紅就高興地告訴他們,社區又幫小超申領了1萬元福彩助學金。聽到這個好消息,小超的姑姑拉住吳志紅的手,想要說些什么,卻哽咽地說不出話來。

“雖然我沒有父母陪伴在身邊,但是逢年過節,社區工作人員從來沒有忘記我,都會問我生活上有什么困難,學習上有什么需要。”說起這些年的生活,小超感慨頗多,“吳阿姨告訴我,上大學期間,每年都會幫我申請助學金。黨和政府的關懷不僅為我帶來物質上的幫助,更在精神上給了我支持和鼓勵。我不再因為自己是個孤兒而自卑,而是為時刻有人惦記而幸福。”

樸素的心愿實現了

本報記者 祝   闖

添置家電、做臊子……國慶節到來之際,甘肅省的特困人員、孤兒等困難群眾實現了自己的一些小心愿。這得益于民政部門和財政部門近日發放的一次性生活補助。

“你的叔叔這個月多發了一筆補助,你注意查看下。”9月26日,一次性生活補助發放完,卓尼縣藏巴哇鎮民政干事盧喜平就給巴都村下二組特困供養人員尕牛的侄子打去了電話。

得知黨和政府發了補助,坐在炕上的尕牛,臉上一下子露出了笑容,當即告訴侄子,他要買個電視機。

原來,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扶下,尕牛的房子前些年進行了裝修,搭了火炕,置辦了家具,唯獨還差臺電視機。這次一次性生活補助的發放,讓他如愿以償。

相比尕牛,漳縣鹽井鎮鹽井村71歲的特困人員頡大娃拿到補助后的想法更加樸實,他想讓侄子幫他多買幾斤肉,做些臊子。

“我就得意這一口,有臊子吃飯香。”9月27日,鹽井鎮黨群服務中心主任常彩霞到頡大娃家中走訪,老人感激地對她說,“感謝黨的好政策,我現在生活得很好,啥也不缺。”

漳縣民政局社會救助服務中心主任康春霞告訴記者,為了保障分散供養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按照屬地管理原則,鄉鎮政府和村(居)委會、老人的近親屬、供養對象簽訂了監護協議,并對協議履行情況進行監督,確保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日常生活有人照料。逢年過節會組織人員走訪慰問,為他們送去生活用品和節日問候。

“我娃現在好著呢,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愛護,等她回來,一定第一時間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她。”9月27日,平涼市崆峒區白水鎮散居孤兒小朱的爺爺接到鎮民政辦工作人員的電話后激動地說,“感謝你們總想著我娃!”

小朱今年16歲,正在讀高一。父母過世后就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鎮政府得知小朱的情況后,第一時間把她納入孤兒保障范圍。小朱的爺爺表示,孩子上高中用錢的地方多,他打算用這筆補助金給孩子買些好吃的,剩下的留著買學習資料用。

很多人都幫助過我

本報記者   王   銘

“社區工作人員隔三差五上門噓寒問暖,居家養老護理人員定期幫忙整理家務,節日還會收到暖心的慰問。”9月28日上午,家住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坡子街街道西湖社區的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凌松柏開心地對記者說,這個月不僅提前收到了特困金,還收到了民政部門和財政部門發放的一次性生活補助,正好可以用來買點雞蛋、牛奶、魚肉等,過個幸福的國慶佳節。

67歲的凌松柏智力四級殘疾,生活能夠自理。西湖社區低保專干吳靜說,凌松柏老人是一個心懷感恩的人,總會盡己所能幫助身邊的人。他一直熱心參與社區公益活動,配合社區組建小區居民治安巡邏隊,還根據經驗提示隊員們排查小區安全隱患。發現鄰居家門上有各種小廣告,他就找木板、釘邊框,制作了一個告示板,掛在樓棟外面。有了告示板后,樓里亂貼的小廣告明顯減少。

說起做志愿者的經歷,凌松柏指著一旁的姐姐凌捷說:“這都是得益于姐姐的帶動。”70歲的凌捷住在鄰近的城南路街道天心閣社區,退休后發揮余熱,奉獻社會,曾被評為“長沙好人”。她堅守父親囑托,承擔起監護照護姑母的責任,并連續6年承擔其大部分的醫療護理費用,直到老人離世。弟弟凌松柏獨居,患有多種疾病,需要經常上門照顧。“弟弟每天要吃很多種藥,且藥量又不同,每次過來,我都會把藥按劑量分別放到一個個小格子里,從1號往后排列,讓他可以按次序服用。”凌捷說:“父親留下了‘同胞姊妹、手足之情,貧窮富貴、相互關心,珍惜緣分、相敬如賓,善解情意、攜手人生’的32字家訓,我們牢記心中,也付諸志愿服務行動中。”

知黨恩、感黨恩,凌松柏也將好家風踐行到生活中。“很多人都幫助過我,我非常愿意走出家門,為身邊的人服務。”凌松柏介紹,80多歲的謝奶奶,兒子腿腳不便不能照顧她,自己就幫她買菜、陪她就診;家門口的蒸菜小店里,店主忙得腳不沾地,在那里吃完飯后,自己也會幫忙收拾客人用餐后的碗筷……凌松柏還被社區評為優秀志愿者和道德模范。

2021年年初,凌松柏突發急病心力衰竭,連續五次被120急救送醫。生病后,民政部門對他的服務更加細致了。天心區民政局實行“物質+服務”社會救助模式,確保其基本生活有保障、日常起居有照應,通過購買專業養老服務,對其自理能力進行評估,開展針對性巡訪關愛,在日常生活、助餐助潔、心理疏導等方面給予幫扶。社區還保持高頻次的上門探視、電話跟蹤服務,及時發現、有效防范、穩妥化解其居家養老安全風險,讓老人實實在在感受到關愛和溫暖。

暖心守護每一張笑臉

本報記者   周冉冉

秋日的午后,陽光斜斜灑進杜聞(化名)老人家的客廳,給屋里擺放的十幾盆綠植鍍上了一層金邊。

“前幾天,村里給我打電話,說給老人發了一筆生活補助,我一查,果真到賬了。”杜聞的侄媳婦鳳云拿出一本存折,上面顯示9月19日補助已發放到位。這本存折上,農村特困供養人員生活費、電價補貼、高齡津貼等,一筆一筆清晰顯示。

杜聞老人家住山東省濟南市高新區巨野河街道西盧村,是一名聾啞人,而且一只眼睛接近喪失視力,生活自理能力較弱,常年與侄子一家生活在一起。

“一直是我在照顧他。”鳳云表示,前幾年,老人的侄子去世了,鳳云找了新的老伴,卻依然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我們就是一家人。一起生活這么多年,已經習慣照顧他了。”鳳云笑著指指老人,老人好似能聽到一般,點了點頭,笑起來露出僅剩的一顆門牙。

“黨和政府時刻關心、惦記著老人,太讓人感動了!”鳳云止不住地感嘆。當被問起這筆補助金怎么用時,鳳云表示:“快過節了,要給老人多買些好吃的,改善一下伙食。”

濟南市民政局高度重視本次困難群眾一次性生活補助發放工作,市、區(縣)兩級民政和財政部門聯動配合,嚴格審核發放范圍、確定發放名單,規范發放程序。“今年中秋節幾乎沒有休息,反復核查數據信息,確保補助金快速、準確發放到位。”濟南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處長韓化莉說。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