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宇新
中國鋼鐵生產和消費連續28年穩居全球第一,成為當前我國最具世界競爭力的優勢行業之一。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鋼協)在其中發揮了引領、聚力、提質、增效的重要作用。自1992年成立以來,中鋼協持續推動行業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追求技術創新,帶領我國鋼鐵工業走上一條高端、綠色、智能、國際發展之路。
走高端發展之路
2018年,“手撕鋼”走紅網絡。當時,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出僅有A4紙四分之一厚度的“手撕鋼”,是當時中國最薄的不銹鋼。
科技創新是引領高端化發展的重要引擎。為發揮企業在推動創新方面的主體作用,2020年11月,中鋼協成立科技創新工作委員會,希望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合力,加快研發推廣新材料、新品種,通過實施“鋼鐵應用拓展計劃”推動產業鏈迭代升級,聯合產業鏈上下游開展“特、精、高”關鍵品種的標準研制,發揮標準在行業科技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為了保持我國鋼鐵工業的世界領先地位,2001年,中鋼協和中國金屬學會聯合發起“冶金科學技術獎”推選活動,對在中國冶金領域研究、開發、推廣、應用的先進科技成果給予獎勵,引導和激勵行業科技創新。作為中國冶金行業最高科學技術獎,截至2023年,“冶金科學技術獎”累計表彰項目1862個,使我國鋼鐵工業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和高端產品。
走綠色發展之路
從2020年開始,中鋼協配合生態環境部開展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推進世界最大規模、最嚴環保標準的“鋼鐵綠色革命”。中鋼協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及時將調研中反饋比較集中的問題提交政府有關部門,優化政策環境,建立專家庫,開展行業經驗交流會。
在中鋼協的推動下,與2005年相比,2023年我國重點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由694千克標準煤下降到557千克標準煤,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幅度達92.6%,煙粉塵排放量削減幅度達88.5%,“鋼鐵綠色革命”取得了預期效果。
我國鋼鐵行業也是碳達峰、碳中和的先行者。2022年8月,中鋼協發布《鋼鐵行業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術路線圖》,12月宣布啟動“鋼鐵行業能效標桿三年行動”,引領我國鋼鐵行業邁入冶煉“綠鋼”新時代。
現在,我國鋼鐵企業已擺脫了“傻大黑粗”的固有形象,花園式工廠比比皆是。世界鋼鐵協會總干事巴松在參觀我國超低排放鋼鐵企業后給出評價:“目前中國鋼鐵工業已經‘干凈’到了沒有任何其他一個國家可以做到的程度。”
走智能發展之路
2023年,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成為全球特鋼行業首家燈塔工廠。“燈塔工廠”又稱“世界最佳工廠”,代表全球制造業領域智能制造和數字化最高水平。目前,全球鋼鐵行業的燈塔工廠共有5家,中國占2席。中國鋼鐵企業已成為引領世界鋼鐵“智變”的排頭兵。
這一成果來之不易。為促進我國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中鋼協圍繞搭平臺、抓基礎、樹標桿主動作為,于2021年成立鋼鐵行業智能制造聯合體,牽頭編制《鋼鐵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2版)》,發布行業智能制造領域標準,建成鋼鐵行業智能制造標準試驗驗證公共服務平臺,啟動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等標桿示范工作等。
目前,我國鋼鐵行業90%的企業都建立了環保監測系統,大部分鋼鐵企業形成了智慧生產、質量管控、無人庫區等多業務集成管控平臺,借助5G技術實現了千米之外“一鍵煉鋼”,智能工廠和智能集控中心越來越普及。
今年4月,中鋼協發布《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工程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進一步推動我國鋼鐵行業數字化轉型再提速。
走國際發展之路
今年4月29日,習近平主席復信河鋼集團有限公司斯梅戴雷沃鋼廠塞爾維亞籍職工,勉勵他們為中塞友誼作出新貢獻。斯梅戴雷沃鋼廠的良好發展,是中塞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動實踐,也是兩國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
自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鋼協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推動中國鋼鐵企業“走出去”,通過舉辦中國國際鋼鐵大會等活動,加強與世界主要產鋼國家和地區的行業協會、鋼鐵企業、駐華使館等開展多雙邊交流,積極參與全球鋼鐵治理,擴大中國鋼鐵在海外的“朋友圈”,為世界鋼鐵工業發展貢獻中國方案。
“協會確定了‘1231’發展目標,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持續推動中國鋼鐵行業健康發展。其中,‘1’指聚焦全面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這一根本任務,‘2’指堅持綠色低碳和智能制造兩大發展主題,‘3’指解決控產能擴張、促產業集中、保資源安全三大行業痛點,‘1’指持續推進中國鋼鐵產業國際化進程。中鋼協將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鋼鐵人的一份力量。”中鋼協黨委書記、執行會長何文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