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永久在线观看下载,激情图片在线播放,亚洲一中文字暮在线播放,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精东传媒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 正文

以有愛助“無礙” 托起生命精彩

時間:2024-05-17   瀏覽量:128 次  來源:中國社會報
【字體:    打印

編者按

助殘是公益慈善事業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全國社會組織信用信息公示平臺搜索顯示,我國助殘類慈善組織、志愿服務組織數量眾多。這些公益慈善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助殘活動,促進了殘疾人自尊、自信和自立。在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即將到來之際,本報今日刊登一組稿件,展示部分獲得省級慈善獎的助殘社會組織、項目和個人風采,助力推進殘疾人權益保障和殘疾人事業發展。

做殘疾人靠得住的守護人

江西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盛斌向殘疾兒童發放學習資料。受訪者供圖

姓名:盛斌

職務:江西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

獎項:第三屆“贛鄱慈善獎”優秀慈善工作者

主要事跡:從事殘疾人工作30年,帶領基金會開展了助聽、助行、助學等63個公益項目,募集資金2900余萬元,服務殘疾人12萬余名。

本報記者   翟   倩

“殘疾人有的‘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聽’‘有口不能言’,有的‘有米下不了鍋’‘有水到不了嘴’,為他們服務一定要設身處地,努力成為他們信得過、靠得住的貼心人、守護人。”這是江西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盛斌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從一名聾兒語訓老師到江西省殘疾兒童康復評估專家庫專家,再到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盛斌始終在殘疾人事業中深耕。2020年以來,在盛斌的帶領下,基金會開展了助聽、助行、助學等63個公益項目,涉及殘疾人康復、托養、就業以及心理支持、無障礙環境建設等方面。

設身處地  盡力而為

“我從事殘疾人工作30年,前26年在一線做殘疾兒童康復,一直跟殘疾人、殘疾人家屬、殘疾人工作者打交道。”回憶從事殘疾兒童康復工作時孩子的無助、家長的無奈、家庭的苦楚,盛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時候,我的想法就是用自己的專業服務好每一個孩子,讓更多的孩子早日回歸社會,讓更多的家庭有盼頭。”

2020年,盛斌被組織推薦到基金會任常務副理事長,身份的轉變絲毫未改變她全心全意為殘疾人服務的初心、對殘疾人事業的摯愛。

“我常常想,如果我家里有這樣一個孩子,我該怎么辦?我希望得到怎樣的幫助和支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要把殘疾人所思所想、所盼所急作為工作的落腳點,努力使殘疾人期待的事成為基金會要干的事、使基金會在干的事成為殘疾人擁護并積極參與的事、使基金會干成的事成為殘疾人受益并稱贊叫好的事。”盛斌說。

盛斌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2022年開始,她帶領基金會發起“折翼天使助飛計劃”項目,采取“線上+線下”籌款的方式,補貼0—15周歲的困難殘疾兒童康復訓練報銷后的自負費用,幫助這些孩子實現長期穩定的康復訓練。“迄今為止,項目累計幫助了104名困難殘疾兒童,受到了康復機構、殘疾兒童家長的一致認可。”盛斌說。

今年7歲的小菊是一名聾啞兒童,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她和70多歲的爺爺相依為命。“折翼天使助飛計劃”項目實施后,小菊得到了資助,能持續到專業康復機構接受康復訓練。“如今,小菊已經學會了讀唇語,并能簡單發聲,還能叫爺爺和老師。”說起殘疾兒童的變化,盛斌很是欣慰。

“殘疾兒童康復越早越好。因此,我們希望更多的殘疾兒童能夠在最佳時期得到康復訓練,早日回歸社會。”盛斌說。

建強自身  拓展廣度

“做公益慈善是一個從‘捐’到‘助’再到‘創’的過程。”盛斌說,“‘捐’是基金會的主責主業;‘助’則要把募集來的資金實打實地用到刀刃上,‘創’就是將捐和助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提升公益慈善成效。”

如何“創”,盛斌有自己的一套思路。

“基金會自身必須規范運行。”盛斌介紹,目前,基金會有10名專職工作人員。“我們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員學懂弄通慈善法、《基金會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明確哪些可以做,哪些明令禁止,確保基金會發展更加規范。”在盛斌的推動下,基金會實現了“一事一思、一事一議、一事一結”工作機制,建立了部門提議、黨組織同意、理事會決議的“一提二議”工作制度,既提升了隊伍依法依規依章程辦事的能力水平,也形成了“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運行機制。

盛斌認為,只有自身建設規范,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尋找資源幫助困難殘疾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開始。

“還要拓寬慈善廣度。”在盛斌看來,做好慈善事業要協調多方力量,“社會各界普遍關注殘疾人群體,但不知道怎樣去幫助他們,基金會要起到橋梁作用,把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推進公益慈善事業發展。”

首先是與同行談合作。基金會與湖南博愛慈善事業發展中心合作,在江西省開展“集善江西·書香助學”項目,為有需要的特殊教育學校、各類殘疾人服務機構及農村普通中小學校捐贈書籍,共募得善款360多萬元,惠及205家單位和2.2萬名孩子。

其次是進社會找資源。2023年12月,甘肅省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基金會第一時間發起“集善江西·援助積石山縣地震災區”公益慈善項目,在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江西省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愛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共募集資金39.9萬余元,全部捐給甘肅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用于援助地震災區。

最后是向公眾作宣傳。線下,基金會采取建設廊道文化、定制環保手提袋、印制宣傳手冊、制作志愿者馬甲等方式,宣傳公益慈善項目;線上,利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宣傳救助情況及效果,接受社會監督。

“做慈善,一定要情況‘明’、操守‘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我們所有募捐情況、執行情況都公布在網站中、晾曬在陽光下。”盛斌自豪地說,“2022、2023年度,基金會的中基透明指數全部滿分!”

“慈善無大小,皆為款款深情。”盛斌說,“我會在公益慈善這條路上繼續前行,集萬千愛心,為殘疾人做實事、謀福祉。”

“手語姐姐”用指尖為愛發聲

獲獎單位:杭州“手語姐姐”無障礙交流服務中心

所獲榮譽:第七屆“浙江慈善獎”志愿服務獎

服務內容:自成立以來,該中心圍繞手語培訓、手語無障礙公共服務、手語宣傳、無障礙理念推廣等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發起了一批特色助殘項目。同時,培養手語翻譯人才,鏈接社會資源,為聽障群體提供手語翻譯服務。

譚鳳玲

浙江省杭州市現有持證殘疾人24.75萬,其中聽力殘疾人4.5萬。一直以來,聽力殘疾人在外出辦事時對手語翻譯的需求較大,但難以找到手語翻譯人員,長期存在溝通難的問題。

2010年,杭州市的毛董萊等手語志愿者、愛好者發起成立了杭州“手語姐姐”無障礙志愿服務隊。2021年,服務隊升級為杭州“手語姐姐”無障礙交流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杭州“手語姐姐”中心),是浙江省首個專業的手語無障礙服務機構。

線上,杭州“手語姐姐”中心會同數智團隊共同開發了“手語姐姐”遠程翻譯系統。只要點開軟件,就能為聽力殘疾人實時提供遠程手語翻譯服務。目前,“手語姐姐”實時在線翻譯系統已在行政服務中心、街道辦事窗口及銀行、醫院等機構上線使用,滿足了聽力殘疾人在這些機構辦事時的交流需求。中心還開通了24小時視頻服務專線。

線下,杭州“手語姐姐”中心建立了一支服務團隊。聽力殘疾人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在線預約自己需要的服務,專業手語老師會在約定時間到達約定地點,為聽力殘疾人免費提供翻譯服務,服務范圍涉及生活辦事、行政服務、金融服務、司法調解、看病就醫等。

最具特色的是,杭州“手語姐姐”中心在杭州市黨群服務中心、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浙江省人民醫院等10家單位設置了手語無障礙公共服務點,為聽力殘疾人提供手語翻譯服務。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杭州“手語姐姐”中心已在更多單位設置了無障礙公共服務點,“線上”“線下”協同,初步形成了手語翻譯無障礙服務網絡。

為了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讓聽力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杭州“手語姐姐”中心以推進手語服務公共化為出發點,借助喜馬拉雅等平臺,推廣手語公開課。同時,為鐵路、城市軌道、社區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讓他們掌握基礎手語知識,方便開展服務;為中小學、社會組織開設手語公開課,通過他們讓更多人了解手語、參與手語翻譯服務。中心還通過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臺,不斷推送熱點手語信息,吸引網民參與到愛心助殘的隊伍中,營造出社會聯動支持、殘健共融發展的良好氛圍。

此外,杭州“手語姐姐”中心還與街道、社區聯動,為聽力殘疾人尋找創業機會、提供就業崗位。目前,已有3家“手語姐姐”無聲咖啡和一家無聲烘焙店落地杭州。

通過線上服務預約平臺、在線實時遠程服務平臺、公共服務場所定點定時服務,杭州“手語姐姐”中心贏得了口碑。在杭州第19屆亞運會期間,杭州“手語姐姐”中心團隊為聽障群體提供手語翻譯服務,全力保障了無障礙溝通。

讓助殘“陀螺人”喘口氣歇一歇

在四川省江安縣重度殘疾人黃任郁(化名)家,“讓助殘陀螺人喘口氣”公益項目志愿者(右)一邊和黃任郁聊天,一邊幫她家干農活。供圖/魏玉珍

項目名稱:“讓助殘陀螺人喘口氣”公益項目

實施單位:四川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所獲榮譽:第四屆“四川慈善獎”最具影響力慈善項目

項目介紹:該項目招募輕度殘疾人,對他們進行專業培訓,為重度殘疾人及其家人提供助殘喘息、助殘康復、助殘就業等方面的服務,主要解決輕度殘疾人就業、重度殘疾人專業照料、重度殘疾人照料人“喘息”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截至2023年年底,該項目共募集資金400余萬元,服務5000多戶殘疾人家庭。

本報記者  趙曉明

誰是助殘“陀螺人”?

洗臉刷牙、穿衣脫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對一些重度殘疾人而言卻難如登天,需要親友的長期幫助。照顧重度殘疾人的親友,每天就像陀螺一樣旋轉、奔忙,除了身體的重壓,心里的壓抑更是難以釋懷。他們,被稱為助殘“陀螺人”,急需有人分擔重壓,讓他們獲得片刻喘息的機會。

聚焦助殘“陀螺人”的期盼,四川省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于2019年發起“讓助殘陀螺人喘口氣”公益項目。據基金會理事長稅益中介紹,項目工作人員、志愿者很多是當地的輕度殘疾人,經過技能培訓后,到重度殘疾人家中幫忙打掃衛生、洗衣做飯。項目還為助殘“陀螺人”提供心理關愛和心理疏導服務,讓他們從身心上都能喘口氣、歇一歇。

江安縣的彭剛(化名)是該項目的受益者之一。連續30多年照顧腦癱女兒彭燕妮,彭剛夫妻倆逐漸有點力不從心。

女兒出生沒多久,彭剛夫妻倆便發現,女兒有些不一樣。經過診斷,女兒患有先天性腦癱。

隨著女兒一天天長大,照顧女兒成為彭剛夫妻倆的難事兒。商議后,彭剛辭去了化工廠的工作,在自家樓下干起了保安。

由于身體問題,普通輪椅不能讓彭燕妮坐穩。彭剛便為她量身打造了一把專屬的椅子。平日里,彭剛夫妻倆便圍繞著椅子上的彭燕妮轉,一日不停歇。

隨著年齡增長,彭剛夫妻倆的體力和精力逐漸跟不上女兒的照料需求。“讓助殘陀螺人喘口氣”公益項目工作人員發現這一情況后,將他們家納入了幫扶范圍。

近幾年來,項目志愿者每周定期上門,幫助彭剛一家做家務、照料彭燕妮,還推著輪椅帶沒怎么出過門的彭燕妮去外面感受大自然。這讓彭剛夫妻倆享受到了片刻的輕松,這對他們來說已彌足珍貴。

年輕時身強體壯的黃書喜,在一次務工中意外受傷,下肢截癱,只得與聽力四級殘疾的老母親相依為命。照料臥床的兒子十多年,黃書喜的母親也在一天天老去,身體慢慢變差。他家被納入“讓助殘陀螺人喘口氣”公益項目幫扶對象后,志愿者定期上門,幫助黃書喜一家打掃衛生、買菜做飯。志愿者還對他家進行了無障礙改造,解決了黃書喜的洗澡難題。

曾艷是“讓助殘陀螺人喘口氣”公益項目的一名志愿者。多年前,曾艷生病臥床,只能依靠親友照料,深知當時自己的苦和親友的難。病愈康復并成為志愿者后,曾艷更能理解重度殘疾人的不容易:“我臥床那會兒,給我什么物質幫扶,都不如有個人能在身邊照料。”

加入項目后,曾艷為重度殘疾人家庭提供基礎的家務幫扶,農忙時,也會幫他們干農活、晾曬稻谷。在集市上看到什么好吃的,曾艷會給幫扶對象帶一份,分享美食和見聞。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一些輕度殘疾人主動站了出來,幫扶重度殘疾人。

年近60歲的黃任郁因腦溢血偏癱,“讓助殘陀螺人喘口氣”公益項目將她列為幫扶對象,由志愿者對他進行穴位按摩、康復訓練,但黃任郁多次因為疼痛想要放棄。

看到黃任郁的狀態不佳,輕度殘疾的項目工作人員李峰多次勸導:“醫生說我能從手術里活下來是一個奇跡,能熬過康復訓練重新站起來又是另一個奇跡。你不要放棄自己,我們一起再創造一個奇跡。”

在一次次的鼓勵下,黃任郁熬過了一次次的康復訓練,如今已能夠拄著拐棍在院子里慢慢散步,甚至能給家人和自己做飯了。

與李峰一樣,江安縣大妙鎮的輕度殘疾人張金福也是項目的志愿者之一。“參加培訓后,我現在在陪護方面很專業,經常被幫扶的殘疾人感謝、夸獎,我越來越有信心陪護好他們了。”張金福說。

江安縣殘聯是項目的實施方之一,其理事長魏玉珍告訴記者,招募輕度殘疾人參與,可以幫助他們緩解家庭經濟壓力,更好地融入社會、實現人生價值。

“按照項目產品化、產品品牌化的思路,我們將在助殘喘息、助殘康復、助殘就業等方面持續發力,并建立專項資金,推動項目長久發展。”稅益中說。

(文中所有殘疾人均為化名)

掃一掃在手機端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