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民政局黨委書記、局長 劉雪潔
近年來,安徽省蚌埠市著力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以兜底線、救急難、織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安全網為目標,創新“救急難”工作機制,成立了安徽省首家社會救助類基金會——蚌埠市“救急難”基金會,設立了村(社區)“救急難”基金,搭建了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的轉介平臺,對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者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特別困難的家庭(個人),采取“一事一議”“一案一策”的方式開展急難救助,補齊社會救助短板。
創新三個機制,開辟救助新路徑
創新廣泛參與機制。出臺《蚌埠市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實施意見》,構建“民政主導、公眾參與、基金兜底”的社會救助新路徑,形成市、縣(區)、鄉、村(社區)全覆蓋的急難救助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已設立“救急難”基金1137個,采取“村集體拿一點、縣鄉政府助一點、鄉土企業幫一點、社會愛心人士捐一點”的方式籌措資金,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救助。
創新主動發現機制。依托蚌埠市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臺,科學設置預警指標,推動醫保、人社、住建等11部門21類數據共享,開展跨部門數據比對,動態監測低保、特困等群體,實現救助資源統籌銜接、救助信息聚合共享、救助對象主動發現。2023年以來,通過醫保大數據篩查、縣(區)轉介等方式,發現并救助急難群眾548人。
創新救助核查機制。蚌埠市推動多方力量凝聚,加大核查力度,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為基礎,結合入戶調查與專家評審,全方面核查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致貧原因、困難程度,由平面式核查向立體式核查轉變,做到既關注當下現狀及時介入,又考慮長遠持續跟進,兼顧救助的及時性與長效性。2023年,市“救急難”基金會組織入戶核查38戶次,召開專家評審會5次,提出急難群眾救助建議30余條。
優化三項服務,提升群眾便利度
網格化精細服務。蚌埠市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加強村(社區)救助服務站(點)建設,在常年救助對象100人以上的村(社區)設立社會救助服務站(點),開展基層社會救助工作人員政策培訓,提升基層工作人員的能力和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已配備村(社區)社會救助協理員866名,設立村(社區)社會救助服務站(點)1137個。
便捷化高效服務。蚌埠市優化社會救助流程,將低保審核確認時間壓縮至15個工作日內、臨時救助審核確認時間壓縮至5個工作日內。市“救急難”基金會簡化救助審批程序,審批結束后12小時內撥付到賬。落實救助回訪制度,對已救助對象進行電話回訪,實現全流程便捷、全過程高效、全方位服務。
“互聯網+”精準服務。開通蚌埠市“救急難”基金會微信公眾號,依托騰訊公益平臺實施網絡眾籌特別救助項目,暢通困難群眾求助渠道和愛心人士捐助通道。成功實施“燒傷孝心女孩”“重病三胞胎”“割腎救子的母親”等眾籌特別救助。其中,“燒傷孝心女孩”救助項目獲得2397位愛心人士捐款,22小時內達到救助目標限額10萬元。
實現三大突破,救急解難求實效
提高救助標準。對患有白血病、惡性腫瘤等重特大疾病的困難患者,市“救急難”基金會根據情況實施常規直接救助和眾籌特別救助。常規直接救助可根據個人承擔醫療支出的情況,最高救助5萬元;眾籌特別救助根據急難情況,通過網絡眾籌平臺,最高救助10萬元,救助標準是蚌埠市臨時救助最高標準的5倍,切實發揮了救急解難的作用。
加大救助力度。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等政策僅對醫保范圍內用藥進行報銷救助,“救急難”基金突破“合規費用”的限定,對患有嚴重疾病、醫療費用負擔較重的困難對象,將醫保報銷范圍外醫療支出納入救助額度測算范圍,切實加大救急解難的力度。
擴大救助范圍。“救急難”基金將救助范圍從本市戶籍居民擴展至在本市就學或工作的非本市戶籍人員,救助對象從特困供養人員等拓展至城鄉低收入家庭和遭遇其他特殊困難造成基本生活難以為繼、需要救助的家庭(個人),切實擴大救急解難范圍。截至目前,全市“救急難”基金已救助幫扶困難群眾5317人次,發放救助資金648.3萬元。
開展多維救助,兜牢織密保障網
基本救助先行。蚌埠市加強低保制度建設,優化收入、財產規定,放寬準入條件,簡化工作流程。截至目前,全市低保對象有89789人,排查確定低保邊緣、支出型困難人口21443人。加大救助資金投入,2023年全市安排財政救助資金3.5億元,累計發放社會救助資金7.4億元。
專項救助跟進。蚌埠市在基本救助的基礎上,對醫療、教育、住房、就業等方面存在困難的家庭,按規定給予相應的專項社會救助。落實“8+1+N”分層分類救助政策,主動救助、精準救助能力明顯提升。2023年以來,監測低收入人口14.8萬人,預警8243人次,實施臨時救助894人、醫療救助236人。
社會力量補充。印發《蚌埠市政府購買社會救助服務清單》《關于推進“物質+服務”多元化救助模式的指導意見》,采取培育多元化參與主體、加大政策支持、鼓勵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等舉措,實施“溫情家訪”“愛心相伴”“暖陽行動”等特色項目,開展健康監測、精神慰藉、生活照護等服務類救助20項,服務困難群眾3709人次。加強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有效銜接,建立社會力量“一對一”“多幫一”結對幫扶機制,截至目前,全市已結對幫扶困難群眾1277戶、256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