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2023年10月,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在云南省瀘水市開展兒童口腔健康服務活動。供圖/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
本報記者 涂兆宇
在山區農村,有多少孩子每天堅持刷牙?有多少孩子看過牙醫?有多少家口腔診所……多數人可能都不了解。
中國牙病防治基金會在對部分山區實地調研后發現,只有12%的孩子每天刷牙,每所學校平均只有一到兩個孩子看過牙醫,農村5歲兒童養成早晚刷牙、使用含氟牙膏等口腔衛生習慣的比例不足20%。“超七成的鄉村孩子都患有齲病,但那里的口腔專業機構鳳毛麟角,只有3%左右接受了治療。”基金會理事長李鐵軍感慨地說。
這一現狀促使基金會申報實施了2023年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山中雛菊 筑夢同行”關愛兒童口腔健康公益項目,旨在讓鄉村兒童享有與城市兒童同樣的口腔健康服務,進一步提升我國兒童口腔健康水平。
實施一年來,項目共組織志愿者870人次,為近6萬名兒童提供全流程的口腔健康教育、口腔義診、涂氟和窩溝封閉等口腔專業服務。
需求導向
制訂工作方案
“項目實施地區覆蓋山西、西藏、陜西、青海、新疆等16個省份的44個縣(區)。在項目實施前,我們積極與當地衛生健康、民政、教育等部門做好溝通協調,了解兒童口腔健康需求。”基金會常務副秘書長馬莉莉說。
結合項目地區兒童口腔問題和口腔衛生服務能力,基金會組織口腔專家進行調研,因地制宜確定方案。
為更好制訂工作方案,基金會組建項目調研組赴西藏自治區隆子縣、陜西省清澗縣、青海省雜多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等地開展專項調研,獲取當地兒童口腔健康狀況基礎數據,了解當地口腔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為精準實施項目提供了有力支持。
整合資源
探索實施模式
“口腔健康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居民身心健康、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志。兒童時期口腔健康狀況和衛生習慣不僅是營養攝入、身體發育和社會交往的重要生理基礎,而且影響深遠、伴其一生。”李鐵軍說,項目開展的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支持省級口腔醫學機構開展項目,建立“省—市—縣”三級服務網絡,進一步增強項目的生命力和持久性;二是通過招募口腔醫學機構+志愿者的模式,擴大項目受益面,提升各級口腔醫學機構的能力;三是選配專家直接到縣(區)幫扶,提升當地口腔健康服務能力,持續增強造血功能。
“基金會不斷完善項目實施模式,以便更好地發揮項目的示范性和影響力,從而帶動更多的公益力量參與其中。”李鐵軍表示。
基金會還積極將項目元素融入其他公益項目協同發展,進一步擴大項目的影響力。例如,參與中脈公益基金會“心理健康進校園——師生一起健心跑”項目,捐贈2300套口腔護理用品;與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聯合開展“健康促進進校園”活動,捐贈3000套口腔護理用品,并舉辦口腔健康講座。
創新形式
豐富技術手段
“一堂愛牙健康課”“一次口腔健康檢查”“一層牙齒健康保護衣”“一次口腔專業培訓”,這些都是項目執行的基礎技術手段。
“項目實施前,我們會統一進行志愿者培訓,更新宣傳手冊和科普課件,規范現場操作流程。同時,還會開設口腔專業技術培訓班,提升項目實施地的口腔健康服務能力。”馬莉莉介紹道。
項目在做好“規定動作”的基礎上,還增加了“自選動作”,不斷豐富技術手段,為項目實施提供堅實保障。例如,將移動CT醫療車開進校園,為部分孩子進行錯牙合畸形的影像學篩查;向山西醫科大學口腔醫院捐贈口腔診療車,打造集健康宣教、口腔操作、影像檢查為一體的移動口腔診室;在陜西省清澗縣,引入口腔數字化掃描系統,為孩子建立可視化口腔健康檔案……
建章立制
加強規范管理
為加強項目管理,確保項目質效,基金會制定了《 “山中雛菊 筑夢同行”公益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志愿者管理辦法(試行)》《信息公開管理制度》等;制訂雛菊公益支持平臺工作方案和項目手冊,完善制度文件,推廣項目調查問卷和使用信息收集系統,確保項目實施的規范性和可操作性。
“我們對收集來的1.4萬份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發現受益對象滿意度達97%,九成以上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口腔健康意識得到提高,大多數孩子、家長和老師認為項目對自己產生了積極影響。項目實施后,孩子每天堅持兩次及以上刷牙的比例達到65.4%,成效顯著。”李鐵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