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堯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家小店火了——顧客如果遇到困難囊中羞澀,只需要告訴店員“來份牛肉面不要牛肉”,就可以吃上一份免費的面條。
類似這樣的愛心餐出現在成都市的多家餐館中。這些自發的助人行為,在用愛心溫暖這座城市的同時,也凸顯了成都市救助幫扶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效。
近年來,成都市民政局著力構建以城鄉低保為基礎、專項救助相配套、社會互助為補充的“大救助”服務體系,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多渠道拓展救助的深度和廣度,開展綜合性、多層次的救助幫扶。
倡導小善
把柔性關照滲透到城市各個角落
10月31日,成都高新區中和街道五根松社區居民張某和母親發生爭吵。社工介入后了解到,張某因創業導致負債,目前工作處于停滯狀態,沒有收入來源,心情有些煩躁,母子二人的關系也變得緊張。社工隨即在“心社聯動”公益項目發布需求,心理咨詢師“接單”后,當天下午就入戶,幫助母子倆分析家里的收支情況,及時疏導兩人情緒,化解矛盾糾紛。
成都市民政局指導開展的“心社聯動”公益項目,旨在滿足不同群體對心理關愛的需求,提供心理輔導、心理援助。很多心理咨詢師參與其中。
勿以善小而不為。成都市民政局一直在倡導“小慈”“小善”,實施“心社聯動”公益項目就是一項具體舉措。
據成都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處長張巧玲介紹,除了為群眾提供心理援助,成都市民政局還針對經濟困難且不符合低保條件的群眾,動員社會力量幫助他們改善居家環境。政府著力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救助幫扶,通過政府、愛心企業、單位、個人的共同努力,營造互幫互助、樂于助人的濃厚社會氛圍。
成都市創新聯系群眾的方式方法,依托全市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的基礎數據,由街道、社區開展常態化走訪,精準對接困難群眾,把他們的需求告知社會愛心企業和個人,引導社會力量認領困難群眾的需求,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把柔性關照滲透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把人文關懷落實到衣食住行每個細微處,“小慈”“小善”讓困難群眾不僅感受到政府的溫暖,也感受到了城市的溫度。
走訪關愛
織就有溫度的兜底保障網
暖陽下,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同街道一心社區宏瑞·陽光酈城小區的微網格長萬慧蘭步履輕盈地朝著熟悉的樓棟走去。“羅阿姨,您在家嗎?”聽到熟悉的聲音,居民羅珍祥馬上熱情地打開門。這位獨居老人對萬慧蘭每周一次的探訪充滿期待。
萬慧蘭和羅阿姨打過招呼后走進廚房,依次打開灶具、電燈、水龍頭,細心檢查氣、電、水能否正常使用。就連屋頂的煙霧報警器,她也仔細查看。“羅阿姨,都沒問題,您放心用,有事隨時和我聯系。”萬慧蘭一邊輕聲叮囑羅阿姨,一邊掃描茶幾上的二維碼,打開青白江區“入戶幫”智慧應用小程序,將本次上門走訪情況一一填在對應表格里。
“我們常態化開展特殊困難群眾‘紅黃藍’三色走訪關愛行動,將特殊困難群眾根據身體情況和家庭狀況分為紅、黃、藍三色。無人照料、隨時可能發生意外的,標注為紅色,網格員每天上門走訪;有人照料但不能全天候看護、可能發生意外的,標注為黃色,一周至少上門走訪一次;有人照料、生活困難的,標注為藍色,常態關注,一個月至少上門一次。”張巧玲介紹說。
成都市民政局將特殊困難群眾巡訪關愛與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相結合,通過成都市委黨建引領“微網實格”治理工作專班進行推廣。在全市黨群便民服務中心配備“救助工作人員+救助專業社工+N個志愿者”的服務團隊,發揮“微網實格”治理體系優勢,組織相關行業部門力量、專業力量和志愿服務力量主動服務特殊困難群眾,綜合運用各類救助政策和社會幫扶資源,分類施策、精準關愛、長效幫扶。同步開發“紅黃藍”三色走訪關愛日志臺賬小程序,與成都市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臺融合,及時更新監測信息。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成都市的“大救助”服務體系已經形成,一張有溫度的保障網讓困難群眾的生活更加溫暖幸福。